> 首页 > 论坛好贴
改变了菲律宾国运的EDSA大道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乙沙(EDSA)革命纪念日。

36年前,菲律宾人民发起的革命,推翻了独裁者费迪南德·马科斯及其以戒严军管为名的残酷统治。

时过境迁,2022年的总统大选,昔日毒菜者的后代,携裹着滚滚民意,向马拉坎南宫发起梭哈式的冲塔,企图回复其父辈的无上荣光;而昔日EDSA改革集团的衣钵继承者们,依旧在孜孜不倦的编制着他们的毒菜封堵网。

有关改变菲律宾国运乃至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版图的EDSA革命,之前已经写过若干篇文章探讨其不同层面的意义。
今天,我们换一个略为轻松的角度,讲一讲这条著名的,改变了菲律宾国运历史进程的EDSA大道,它的前世今生。



先上图镇楼,20世纪50年代的EDSA大道,还是水泥沙子路面,通向北方郊区的道路,家畜在上面信步游荡。

EDSA是这条大道的缩写,全名是Epifanio de lo Santos Ave(埃皮法尼奧·代·洛斯·桑托斯大道),是马尼拉大都会的主要街道。

在菲律宾,素来有将主干道命名为伟大学者的名字以示纪念的传统,桑托斯虽然不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但他的一些同龄人认为他是继何塞·里扎尔(Jose Rizal)之后伟大的菲律宾天才,这种博学被认为是“伟大的菲律宾学者中的佼佼者”。

EDSA的设计初衷,是因为进入20世纪,随着美国倾注心血建设其“远东的纽约”,大批人口的输入,使得马尼拉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进入了飞速扩张期,而广大华人远离唐山避战乱下南洋赴吕宋,也基本与这个时间节点相重合。

面对治下的全美第六大都市,美国人领导下的该岛国政府,决心将其打造为美国辐射亚太的橱窗,因此委托著名的城市规划师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准备现代马尼拉的布局。

当伯纳姆参观马尼拉时,首都只有 25 万人口,他计划在方圆仅 5 公里的范围内建造一座可以容纳80-100万人口的大都市,其中包括当时繁华的港口岷多伦王城,以及圣克鲁兹(StaCruz)、三巴洛(Sampaloc)、奎阿坡(Quiapo)、艾米塔(Ermita)、和马拉特地区(Malate)。

But,事实证明博纳姆的规划,还是保守了,进入30年代,随着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施,美国率先走出了经济危机的大萧条,导致的结果是远东的纽约不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包括美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地的移民迁入浪潮。

马尼拉的发展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当曼努埃尔奎松接任菲律宾联邦总统时,它不得不向内陆扩张。

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菲律宾联邦政府计划在距离马尼拉湾 15 公里处建一座新首都(即今天的奎松市),当时菲政府高层的认知是,15公里已经超出了当时九国海洋公约规定的战列舰主炮的最大射程,如此一来就可以确保新首都的地理安全。

当然,时代的局限,美国和日本的航母+舰载机的海战模式,还在摸索发展中,很少有人能预见到二战期间,铺天盖地的舰载机空中轰炸。

SO,这个最终命名为奎松市的新首都建成后,需要与马尼拉市中心相连,同时这条道路试图连接原首都的北端卡罗奥坎Caloocan和南端的帕塞Pasay。

这条拟议的大道是奎松市整体建设的一部分,相当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建特建计划。

然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条纵贯南北新旧首都的主干道没有完成。它的南部终点站仅仅终止在今天的BGC一带,当时这条名为54号公路,尚未穿过瓜达卢佩(GUADALUPe)的帕西格河,而马卡蒂在那时,只是一个带有小型机场的沼泽地。

战争结束后,这条路重新开放,并以麦克阿瑟大道的名字命名,然后它被命名为 Avenida 19 de Junio(6 月 19 日大道),以纪念黎刹Jose Rizal的生日。

官方的话语记录并没有持续多久,当时的大多数人和地图都把该路段标记为54号公路,这是美军反攻马尼拉期间,美国军方分配给它的代号。



50 年代,菲著名模特索妮娜(Sonia Ante)在54号公路上的路标旁POSE照,如果单看路标牌,浓郁的美国西部风情。

直到1959年,54号公路,正式名称改为Epifanio de los Santos Avenue,以黎刹学者、历史学家和法学家的名字命名,因为西班牙名字姓氏太难表述,进入70年代,EDSA的首字母缩写开始变得更流行。

最终完成道路并连接帕西格河南北岸的计划于上世纪50年代实施,大马尼拉交通网络的早期部分,由新成立的菲律宾共和国,在美国道路局的帮助下重建。

美国道路局援引华盛顿国会山环形大道的方案,但是由于马尼拉的靠海特性,最后环形大道变成了弯弓型,从北部的奎松,一路弯弓下来,直到大道尽头的帕赛市,它全长 23.8 公里,仅穿过马尼拉大都会十六个城市中的六个。

23.8公里什么概念呢?北京二环32公里,也就是说EDSA大道比北京二环短8.2公里。

EDSA大道(54号公路)最初是将原有的沙石路面翻新成一条两车道的柏油路,两边都是大片的麦田。

到50年代中期,它拓宽为四车道,但除了政府的住房“项目”、私人的仓库之外,只有公路两个主要交叉路口有一些商业开发项目。而这两个主要的交叉路口,就在今天位于ORTIGAS的SHAW大道,以及CUBAO交叉口。

那时的EDSA大道,没有照明设施,沿线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开发,仅仅是一条链接马尼拉不同区域的交通大道。

进入70 年代,随着马科斯权柄日盛,毒菜政府推出戒严法令,伴随着社会高压的是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菲人对于住宅的选择是要交通便利,SO,各类住宅项目沿着EDSA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与之相伴的是,每天往返于马卡蒂和马尼拉市中心的通勤车辆,与日俱增。

据交通部统计,60年代末期,从马卡蒂到奎松的时间段,平均为30分钟,而到了70年代中期,30分钟时间,仅仅能从马卡蒂移动到曼达录用。



马尼拉本土最老的CBD--ortigAs,最初的样子,EDSA穿行而过,赛车场,远处为电视台的发射塔。

伴随着人流车流的增加,交通都变得更加繁忙,政府开始在EDSA的主要十字路口修建立交桥、天桥和地下通道。

进入80年达,EDSA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1986年,数十万人拥挤在EDSA街头游XING,高喊自由,让毒菜统治者下台。



1986年,不满毒菜的菲律宾民众,愤而走上街头,声援丈夫被枪杀的阿基诺夫人,反对高压统治的马科斯毒菜政权。

一条大道一座城,一个族群一国运。

到了阿基诺夫人当政时期,马卡蒂奥提加斯(ortigas)和CUBAO陆续作为不同城市的CBD(中央商务区),一起为更大的马尼拉大都会提供服务。

马尼拉经济的重心,已由当年的港口,岷多伦,艾米塔等区域,陆续让位给了这些欣欣发展的新CBD区域。

无一例外的,这些卫星城CBD,均被EDSA穿过,就像一串珍珠被串联在一起,站在半岛酒店的窗边,在黄昏时,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EDSA大道,被成千上万辆在路上行驶的车辆前灯照亮。



马卡蒂在70年代开始,陆续演变成一个中央商务区,由 EDSA 连接到马尼拉大都会的其他部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和 21 世纪的前二十年都见证了 EDSA 发展成为大都市机动交通的关键枢纽,包括相伴EDSA而行的轻轨系统,以改善现在超过一千万人口的上下班通勤。

客观来说,轻轨系统在短时间内大批量运送人员方面更有效,而且基础设施可能比今天破坏城市景观并占用如此多空间的多层立交桥,要简单实用得多。

今天,疫情下的马尼拉,每天纵贯EDSA的时间,依然要耗费两到三个小时,拥堵已几乎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有人说情况更糟)。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里,EDSA要为这座大都市提供怎么样的服务,这是个问题。

毋庸置疑,它需要整体改进,而不是通过扩大或增加个别车辆的基础设施。

近九成的马尼拉大都会市民,无论通过公共交通或自行车或自驾车,都需要经过EDSA通勤,因此我们需要改造 EDSA 以及我们的其他道路系统,使其更具包容性、高效、安全和完整。

EDSA以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的名字命名,了解这条大道的历史对于了解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位置很重要,并且套用菲律宾国父黎刹的话,我们需要这些知识,来确定这条传奇大道,如何将我们带到未来。



了解更多请搜索: E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