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00年间美洲“白银之路” 输送数万吨白银到中国
墨西哥鹰洋
马尼拉大帆船
广东省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墨西哥银币藏品。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 宋敏
从6月5日起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的“白银圣境——墨西哥,历史与未来”展览,首次关注“银”这一特殊金属,讲述四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与墨西哥始终密切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当中,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批墨西哥银币引人注目,它们展现出一条规模宏阔的太平洋海上贸易路线的一个侧面。如今,可能少有人知道,当年美洲数以万吨计的白银正是从这条路线“进口”到中国的。这条路线及在其上流动的白银,最终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金融业,刺激了中国统一货币的出现。
帆船贸易将小渔村变为
“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集市”
200多年前,一艘艘被称为“马尼拉帆船”的大帆船乘风破浪航行在南中国海上,为中国带来地球另一端——美洲的白花花的银子。而这条海上“白银之路”那时已延续了300多年……
按照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文龙的说法,西班牙人早在入侵菲律宾之初就开辟了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航线。从马尼拉到阿卡普尔科航行很艰巨,往往需要五六个月的时间;而返回菲律宾的航行则较顺利,仅需40至60天。在这条航线上,每年或隔年都有一两艘大帆船(每艘约300吨)往返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通航初期,大帆船还从墨西哥港口驶往秘鲁的卡亚俄港(1582年西班牙王室禁止秘鲁同菲律宾通商)。一般中国商品立即从港口运抵墨西哥城,由此分销到内地;也有一部分经由首府运往维拉克鲁斯港,再由此运销到加勒比诸岛;还有一部分输入中美洲,甚至哥伦比亚。”
1565年,西班牙把菲律宾变成它的殖民地,一个可靠的“中转站”形成了。刘文龙指出:“它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贸易循环体系:先通过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绸丶瓷器丶工艺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然后由西班牙商人用其大帆船把货物运销到墨西哥的西海岸港口阿卡普尔科;大帆船在归程时装载美洲的白银回到马尼拉,西班牙人又以这些白银采购中国商品,这就是所谓的马尼拉帆船贸易。借此,建立了主要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中国和拉美的转口贸易关系。此外,1553年被葡萄牙殖民者强占的澳门亦成为另一个中转港。”
马尼拉帆船贸易甚至关系到墨西哥西海岸的港口阿卡普尔科的兴衰。该港原是一个偏僻的渔村,从十六世纪末开始成为马尼拉帆船——墨西哥人称作“中国之船”的停泊地后,变为至菲律宾丶秘鲁和危地马拉货物的集散地,由此逐步成为一个繁荣的海港。1697年曾到过该港的意大利旅行家杰梅利·卡雷里,在其《日记》中对这个海港的最初情景作了描述:“中国船的抵达和赶集的秘鲁商人同时来临,促使这个港口发生短暂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商人都搭乘秘鲁船只而来,他们都登陆住宿,并带去200万比索,以便用来购买中国货。为此,阿卡普尔科从一个简陋的村庄变为一座住满人口的城市,原先由黑白混血种人居住的茅屋,现在都被富有的西班牙人占用了。”据估计,在十九世纪初,该港平时人口约4000人,而每当满载中国货物的帆船停泊,人口便激增至1.2万人,其中不仅有当地的印第安人丶黑人丶混血种人和西班牙商人,而且还有来自亚洲的菲律宾人丶中国人丶印度人等。马尼拉帆船贸易把阿卡普尔科的集市变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集市”。
丝绸流向菲律宾
白银流向中国
中国金银等贵金属的矿产资源储量不算丰富。虽然白银从宋元时期已经被当做货币使用,但直到明代中叶以后来自日本和墨西哥的白银大量流入,白银才成为中国主流货币。
刘文龙指出,随着“地理大发现”之后成为欧洲经济强国的殖民地,美洲被纳入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环流体系”当中,“这种态势,为美洲文明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华大地,明清两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显着,特别是丝织业和陶瓷业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早已远销欧亚大陆。”
通过这条“墨西哥-马尼拉-中国”的海上路线,中国的代表性商品如丝绸丶瓷器丶工艺品丶烟花等大量输入美洲,而美洲的代表性产品如玉米丶马铃薯丶番薯丶烟草等也相继传入中国。当然,其中特别具有特色的一种产品,就是白银。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韩琦指出,白银生产是西属美洲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对美洲本身的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按照他的说法,殖民地时期西属美洲生产了大约10万至13万吨的白银;其中向美洲以外地区输出了大约80%以上,这些白银的近一半流入了中国。韩琦综合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后认为,“整个殖民地时期通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白银至少约为2亿比索,那么按每比索为36克计算,总计约为7200吨。”
而除了这条路线,实际上还有两条经过欧洲的路线同样将墨西哥和中国联系起来:一是西班牙金银船队每年载银从墨西哥和巴拿马地峡到西班牙的商业中心塞维利亚,再非法运到葡萄牙,与从秘鲁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走私到里斯本的白银一起装上大帆船,绕好望角运到果阿,它们在果阿卸掉欧洲货,再补充些通过地中海和中东贸易区渗透到印度的白银,经过马六甲运到中国澳门。葡萄牙人用白银为日本丶印度丶中东及西欧市场购买中国货。二是西班牙金银船队运到塞维利亚的一部分白银被转运到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然后通过荷丶英与中国的贸易而进入中国。根据一些学者的估算,仅在1570~1644年之间,通过这种途径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大约在5000吨。
根据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的统计,在1500~1800年期间,欧洲从美洲收到9.8万吨白银,其中3.9万吨运往中国,5.9万吨留在欧洲。中国除从欧洲收到3.9万吨外,还从日本收到9000吨,又从美洲经马尼拉收到3000至2.5万吨,总计5.1万至7.7万吨白银。我国学者严中平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将西班牙殖民地时期中西贸易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也即着名的“丝银贸易”。
墨西哥鹰洋 几成中国南方主币
根据韩琦的观点,白银之所以流入中国,因为当时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白银作为货币可以平衡贸易,同时,从白银与黄金的世界比价看,白银的价格在中国大大高于欧洲,作为特殊商品的白银可以被从欧洲贱买而到中国贵卖,从中套利。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早期近代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也同当时中国白银输入的减少甚至外流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美洲的白银生产与中国早期近代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墨西哥银币在中国更为知名的名称是“鹰洋”,是因其铸造的图案得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撰文指出,早期通过菲律宾进入中国的西班牙银元,由于成色好,深得民间喜爱,“商人们大多将进口的银币立即融化,改铸纯度较低的银两和打制成各种银器”。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继续制造与西班牙银币同值的墨西哥银币。1823年开始在银币上刻上墨西哥国徽上的雄鹰,以后改称比索。由于成色稳定,品相好,很快就取代了西班牙银币的地位,成为在全球各地都流通的货币。16~19世纪,墨西哥大体制造了30亿枚鹰洋。墨西哥鹰洋从1854年流入中国广州,开始成为流通货币。据1910年的统计,当时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有11亿枚,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鹰洋。墨西哥鹰洋在中国南方流通广泛,几乎成为主币。当时的外国银行发行纸币也是与鹰洋对应。
“明清以前,货币管制不多,官方和民间均可以根据本地需求进行铸币和熔币。各地银两成色和品种繁多,各行其道,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统一商品市场的形成,更不必谈现代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孕育了”,王巍指出,“西班牙银元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货币。继而,墨西哥鹰洋则是推动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最重要货币工具,它不仅开创了并行于本土农贸市场的洋行洋货市场,而且统一支付的兑换与储藏价值手段也冲垮了中国金融业原有的钱庄和票号结构,逼迫中国政府迅速推进统一货币的进程。”专家指出,1928年在井冈山建立的红军造币厂和1932年在瑞金建立的中央造币厂所用的模板均是墨西哥鹰洋的仿照版,只是在币面上加盖“工”或“工人”字样。
了解更多请搜索: 白银 墨西哥 墨西哥城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