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刘斐 张玉洁 王建华
非法的南海国际仲裁案将於本月12日公布实体问题裁决结果。某些西方国家的主流舆论“单方面乐观”认为,南海仲裁结果将会促动中菲双边谈判,成为谈判的新起点和新依据。
这些西方舆论所渲染的预测前景,无非是迫使中国就范的“另类施压”。中国“不参与丶不接受”仲裁及“不承认丶不执行”仲裁结果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
但是,中国也不会就此关闭同菲律宾政府进行双边谈判的大门,因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持双边谈判解决争议的立场,只是这个即将横生的国际仲裁结果绝不会是谈判对像和依据。
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刊载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孔杰荣的文章称,如果北京方面接受并承认南海仲裁案的裁决,并将其作为谈判的平台,寻求明智的妥协,那就体现了政治家的风范,也有助於亚洲和平。
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在上个月的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表示,美国把南海仲裁看作中国和该地区重新致力於一个有原则的未来丶重新进行外交以及降低而不是加剧紧张局势的机会。
显然,需要改正西方的两个错误认识,即:中国一直是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当事方;非法的南海国际仲裁结果不会是中菲未来谈判的筹码或依据。
中国外交部6月8日发表的《关於坚持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有关争议的声明》强调,中菲双边谈判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中国将继续坚持在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
但在此表述之前仍有一个限定:在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上,中国不接受任何诉诸第三方的争端解决方式,不接受任何强加於中国的争端解决方案。
这一立场在外交部发言人洪磊6月29日就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声称将於近期公布所谓最终裁决发表的谈话中予以重申。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表示,中国所强调的通过双边谈判解决领土主权争议的主张,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不会被南海仲裁案的裁决结果所左右。
一些西方媒体近期频繁宣扬一个观点,即中国应效仿印度,依据国际仲裁结果同争端方解决问题。
印度与孟加拉国就孟加拉湾专属经济区划分产生争议,2014年7月国际海洋法仲裁庭作出裁决,印度的大部分权利主张都未获支持。印度政府表示承认和接受该结果。
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叶强说,印孟依据仲裁结果进行新谈判,前提是当事双方均同意提交仲裁,而中国并不接受菲方所提仲裁,对裁决结果认可的前提就不存在,所以中国不可能依据仲裁结果同菲方进行谈判。
菲律宾方面如果以为有了仲裁结果背书,那麽再与中国谈判时就可以提高筹码,则不仅会给中菲南海争议再添“新堵”,还可能因裁决引发中方采取正当维权和反制措施,导致中菲关系面临新困难丶南海地区陷入纷争升级的僵局。
菲律宾的一些有识之士对这一点心知肚明。
菲律宾大学教授艾琳·巴维耶拉指出,双边对话才是中菲重建互信的正确途径,也只有通过双边对话和协商才能让中国看到菲律宾的诚意。
菲律宾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劳罗·巴哈和前外长罗萨里奥·马纳洛都呼吁菲政府尽快与中国就南海问题展开双边谈判。
中国一贯致力於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坚定维护自身在南海的主权和相关权利,坚持通过同直接当事国友好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议,这一政策不会改变。
自1995年8月10日中菲发表了《关於南海问题和其他领域合作的磋商联合声明》以来,中菲政府间一系列联合声明与双边协定均明确规定,双方将通过双边谈判协商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问题。
2002年11月4日,中国政府与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各国政府共同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四条明确规定:“有关各方承诺……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
显然,中菲两国已通过双边丶多边协议选择通过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并且没有为谈判设定任何期限。
然而,菲律宾方面却自黄岩岛事件以来一直拒绝与中方进行任何严肃的对话,遑论谈判,也未与其他《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成员协商。
这表明,菲律宾声称其提出仲裁的理由是与中国之间的协商和谈判已陷入僵局,是个明显的谎言。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表示,菲律宾单方面提交国际仲裁的做法,违反了“约定必须遵守”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让人稍微舒缓气息的是,菲律宾新政府正试图重返双边谈判解决南海争议的轨道。刚刚就职的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地表示:“只要能够通过谈判达成和解,我就很高兴”。
“杜特地新政府在推进中菲解决海上争端问题上最值得期待的行动,就是向国际仲裁庭宣布撤诉。”朱锋说。
他认为,杜特地新政府只有弱化对仲裁结果的刻意炒作,不以裁决结果作为解决争端的唯一依据,并积极改善双边关系,才能为双方务实合作解决争端创造必要条件。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