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4月14日电:台湾“中央研究院”14日在台北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一份西班牙殖民者统治时期留存至今的史料《漳州话词汇》,记录了17世纪生活在菲律宾岷里拉与北台湾的闽南人所使用语言。
由“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丶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丶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和塞维利亚大学组成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档案馆中寻获一份距今约400年丶厚达千页丶近两万字词的《漳州话词汇》,被认为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西班牙语丶闽南语(漳州腔)丶官话的对照史料。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李毓中说,当时,西班牙到东南亚发展贸易,吸引许多闽南人到岷里拉谋生,其中漳州籍移民占有相当比例。《漳州话词汇》的编纂是为让西班牙神职人员了解习俗,与这部分闽南人沟通。
李毓中认为,新发现的史料不仅显现了400年前日常的闽南话词汇,还展示了当时的生活点滴丶地理知识,更为完整地建构起一套早期闽南移民语音的资料库。
史料也可增进今人对台湾早期闽南移民的认识。例如,台湾常见毒蛇“青竹丝”在手稿中写为“竹系蛇”,西班牙语编译为“Vibora”(意为毒蛇);萤火虫写为“火金星”(Hue Quion Che);今日使用的“洗门风”(Sey Muy Hong,一种道德惩罚的民俗)一词,400年前的闽南人就已在使用;清代台湾糖部的制糖术语“漏尾糖(Lau Bue Tung)”,亦早在明末便为西班牙人编入词汇中;同时,闽南人用的脏话,竟也在字典中得到记录。
“中研院”台史所所长谢国兴也认为,《漳州话词汇》将有助於重现四百年前的闽南话语音,可从西班牙人的角度了解闽南人在台湾及东南亚的足迹与面貌。
这部《词汇》已被研究团队视为本世纪明代闽南话史料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此前公开发表的漳州话语言史料,最着名的是已故汉学家龙彼得(Pietvander Loon)寻获的《漳州话语法》,共约60页,介绍近2000个字词。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