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守德亦为养生道 陈畋地

  ——《根之恋--吕宋吴汉源传记》後记

  普通人在历史当中是没有声音丶形象的。这可能源于自己的不以为意或认为无足轻重而熟视无睹。

  中国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丶社会学研究者郭于华说过:将文明落实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卑微琐碎的经历和讲述便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可以成为宏大历史的有机部分。就此而言,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历史,每个人的苦难都有历史的力量,每个人的故事都弥足珍贵,每个人的历史都不应遗忘。她还多次讲到:“记忆和历史是由权力控制的,决定什麽被记住和什麽被忘却的是权力丶是治理的产物”。不过,郭于华教授在自省中错愕地发现,有意忘却丶掩盖历史,作为当事人和我们自身也参与其中。

  这本薄薄的传记小册子,就是为了记载一段历史,不让个人的经历丶苦难丶故事湮没于时光长河。俾使个人卑微琐碎的往事,与菲华宏大历史相牵挽。吴汉源先生是极为普通丶本分丶朴实的华商。惟其普通丶朴实,方更有代表性,代表着辛勤营商以求稳健扎根于菲国的众多华人先辈。他从街边小商贩起步,逐渐发展起来,靠着勤劳丶节俭和责任感,而有了殷实的家境。

  吴汉源先生尽职尽责于自己卑微的人生角色,当好自己为人子丶为人夫丶为人父的多重角色,是个敬重父母长辈的孝子丶尊重贤妻而顾家的好丈夫丶疼爱子女善加引导的好父亲。身健家和,内外平顺,就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成功。这种成功,尽管是小范围,却也弥足珍贵,值得庆慰。因为若是万千家庭的平安吉祥,也就形成全社会的安宁和谐。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国的细胞,细胞健康才有肌体的健康,家安方有国宁。

  此外,汉源先生由小家而“大家”,推己及人,博爱众生,对谋生地(侨居地)菲律宾丶对出生地中国,都本着社会一分子,通过华人社团,尽己所能,捐资参与兴办各项公益事业,减灾济困,舒缓着个体病痛和社会压力。这是范围较广的另一重人生角色。

  在当今这个难以较真和细加言说的时代,一个人在深夜里,能够扪心自问地说一声:此生的我,不是一个愧对历史丶愧对先人丶愧对生命丶愧对良知的人。实在难!

  汉源先生是幸运的,单就他在香港办妥夫妻俩的居留权手续,就是一种天佑善人的偶然和巧合:他人累岁奔波求托而不能就,他则一周到手,谈话间,探囊而得之。从此高枕无忧。

  商业社会里,人们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受种种因素的挤压,无奈屈服于现实,只崇拜金钱物质,不再重视安顿好心灵。“劳劳独躯壳之事是图,而精神日就於荒落。”(鲁迅《摩罗诗力说》以致人们慨叹菲华社会文化日趋荒漠化丶浅俗化。许多时候和场合,文化只是点缀,只是附庸,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骛求,当作提升“精神之我”的阶梯。一个人要有两条腿才能走路,同样,一个人存活世间,仅有丰富的衣食和钱财,缺乏精神性的调剂,未免空洞乏味丶单调和枯燥,总是有缺憾的,需要“精神之我”的“客串”,使“物质”与“精神”并驾齐驱丶齐头并进。愿人们更加重视追求身(物质)与心(精神)的内外和谐与平衡,使自己活得超脱丶轻盈丶快乐和充实。

  以德为宝,对“德”的守望,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我多次与之晤对,亲身感受了一位心安为德的传统华侨对祖籍国丶对贤妻家小的一往情深。居家处事,本份自律。善善相因,温文儒雅,家庭内外呈现一派祥和之静象之瑞气,欢愉在心,气血平和通畅,

  仁者寿。汉源先生臻于人瑞,寿而康,有其身心因素和外在的家庭氛围,多方面相互作用使然。作为晚辈,谨此祝福他!愿他寿比南山。得机再聆听他温言细语,谈论菲华掌故轶事。

  汉源先生垂范後世裔孙的仁善之德,堪为利家利後之“宝”丶安身处世之道。从汉源与荣楠两代人的修为行状上,我理解了《幼学琼林》中所说的“燕翼贻谋,乃称裕後之祖;克绳祖武,是称象贤之孙”的古训奥义。

  我曾拨忙专程从马尼拉出发,前往石狮市宝盖镇松茂村。那是一个冬季的黄昏,斜阳与晚霞交映,镀亮着天空,我搭乘方便的“滴滴车”,探访吴汉源先生的祖厝丶旧居和八十年代新建的三层楼房,了解其童年的生活足迹,虽然时空已变幻,一切已变更,小村落不再偏僻寂静,但那“出砖入石”丶雕镂有致的古建筑,诉说着岁月的幽深和沧桑丶文明的蜿蜒与起伏。故乡与他乡的转换和演变,有太多的幽微难言,谁可参透?谁可参悟其中的离合交汇丶酸甜苦辣?

  最後,感谢吴汉源先生丶张美霞女士贤伉俪,还有其儿女吴荣楠丶吴明颖丶吴幼慧,在各自繁冗事务中抽身出来,拨出宝贵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并积极提供各种素材,予以支持和配合,才使这本传记得以顺利完成。

  二一七年十月七日清晨,我如往常一样浏览华文报纸,一则“吴汉源家属泣启”的讣告跃入眼帘,令我内心一震,惊悉吴老先生于五号辞世,不胜悲痛。忆一个月前,我踵临其府上,商讨采写他的个人传记出版事宜。看到他在佣人的搀扶下碎步走出房间,慢慢坐于沙发上,虽然显得清瘦,但淡定的眼睛还很有神采,还喜欢开玩笑。不料这一别,竟成永诀。

  近两年来,因写传记关系,与吴老先生接触渐多,了解较多,感动于他的温文谦恭丶公允衡人论事,感喟于他一生劳苦,凭着勤劳丶节俭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驰骋商场,终有所成。而今离去,应无愧憾。若有一丝愧憾的话,那就是他未能读到采写自己平生事略的书籍——这本薄薄的传记正式付梓出版。

  他一贯严于自律,注重养生,过着严谨有规律的清静生活,又托福于贤内助的细加照顾,他得享高寿,又子孙满堂,以九八高龄归入道山,可谓福寿全归。愿他安息!

  二○一七年十一月改定于马尼拉寓所

  附:“题记”

  法国社会学家丶历史学家丶涂尔干的弟子莫里斯·哈布瓦赫说: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也就是说一个个具体生动丶鲜活细致的个体记忆,才组成庞杂纷繁丶触摸可感的社会记忆。

  法国着名的社会学家丶思想家布迪厄说:个人性即社会性,最具个人性的也就是最非个人性的。

  基于此,我采写了十三岁来菲丶居菲已达八十五载的吴汉源先生,相信这位人瑞级的菲华耆老的记忆所涉及的个人旅菲从商史,也是菲华众多人士奋斗史丶恋乡史的缩影。

  两年前的一个下午,阳光柔和,横贯马尼拉的巴石河,缓缓汇入大海;河畔微风拂面。我在吴(木荣)楠先生引领下,前往BARRACA街其府上拜会其父亲吴汉源先生。其府第宽敞丶整洁,客厅挑高有6米多,幽静安详,颇令人舒畅。乍一见汉源先生,高高的个子,肚与胸平,甚至还有些内陷;清的脸庞,没有皱纹,常见的老人斑也极少,颇有仙风道骨之象。

  他午休後,精神挺旺,耳聪目明。坐下攀谈,意舒兴浓。他了解到我在大陆受过高等教育,又工作了数十年,笑呵呵地说自己没念过什麽书,自谦是一个浅学的人。然聆听他回眸人生,九十六载风雨沧桑,其中八十多年居菲谋生,近一个世纪的迁居流徙丶底层磨砺,追忆那似水流年,有唏嘘,有懊悔,有悲叹,有感恩,有惊喜,有感伤。

  几多悲欢离合,几多甜酸苦辣,便在他娓娓漫忆中,伴随一盏清茶的氤氲烟气,回旋于客厅中。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