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有四十二年了,在这四十二年的日子里,我时不时的常想起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记得有一年,有一位祖父的表亲来访,父亲过後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华侨。”他老人家说的这句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只是是懂非懂,什麽叫“典型的华侨”。
至今,我也老了,老父亲也早在四十二年前就驾鹤西归。我才想通了“典型华侨”这句话的含义。
其实当时他说的“典型华侨”,不仅在说那远房亲戚,其实也在说他自己。
我的老父亲确确实实是上世纪初的最最典型的华侨。
父亲九岁离开他的父母亲,被他的祖父带过洋,就在岷市的班沓干照顾曾祖父的一间小店。记得很多年前三叔还年青时,为了入菲籍,打算以西班牙与美国在巴黎签定的“巴黎条约”中的一个条文:“西班牙时代的华侨,他的儿子可以自动成为菲籍。”我的曾祖父是西班牙时代就来到当时叫小吕宋的菲律滨,父亲过洋时已进入美国统治的时代。三叔就准备用这条文申请菲籍,可惜三叔的祖父来过菲律滨他的父亲,只去了泗水,後来水土不服又回乡了。正值当局开放申请菲籍,三叔也加入申请大军。那时找到了位老人叫“巴秀”的,他还记得小时候常与父亲到不远的一条小溪戏水。他也记得我的曾祖父,他们世代都是班沓干居民,可惜那条“巴黎条约”,只限父子,祖父跟孙子隔了一代,没申请成功,最後还是自己呈文申请才获批准。我三叔还到国家图书馆档案部找到了我曾祖父的“登陆证明书”或叫做“大字”,确实是张比报纸小一点的文件,用西班牙文书写。证人有了,文件也有了,可惜隔了一代。
班沓干区有父亲幼年时的足迹,而曾祖父那间小菜仔店与不远处的小溪都不见踪迹了。
父亲九岁曾祖父带他过洋,不久曾祖父就告老还乡,把“菜仔店”顶给同乡,父亲就在那小店打杂了二年,一到夜晚黑灯瞎火的,除了一只小狗陪着父亲,因此也养成了一生疼爱小动物,也许是童年与小狗为伴,渡过了枯灯黑暗的夜晚。二年後,被二个同乡发觉,一个十岁的小孩子打杂,看顾店面,一个小孩顶二个大人的工作,与老板商量把我父亲带回家乡,只在老家念了二年私塾又再次过洋,受雇於中路一间颇具规模的公司,从学徒一直做到经理,当时也许叫掌柜的,就这样做了一辈子。一个人养活了四个弟弟五个妹妹,还在家乡置业建起了当时算是挺不错的“洋楼”了。
父亲不属牛,可他的一生就像一头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一辈子没享过清福,在七十岁时心肌梗塞,死在工作岗位上。
四十二年来,父亲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永难忘怀。
二○一八年。六.二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