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幸福被定义时,它通常包括满足感。一名心存不满的人对自己的命运不会感到满意。因此,幸福的秘诀就是学会如何在生活中拥有满足感。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为了快乐,我们不再有任何野心,任何目标,或任何改进的欲望,因为我们已经获得满足?如果是这样,那麽满足会导致停滞不前吗?
这一点通常是人们误解知足的意思。
真正满足的人不是那些不再寻求改善的人。他们还寻求是的。但他们平静地接受当下的环境,因为这是当下的现实。当一个人买不起车时,就会产生抱怨或不满,但这不仅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是愚蠢的。这是要求拥有目前不可能需要的东西。如果我一直这样做,我永远不会是一个快乐的人,无论我变得多麽富有,或者我达到的职位有多高。
让我们换一种情况。假设我出生後右手没有手指。我知道我认识的每个人都有手指。我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尽管我知道我的生活中永远不会有手指。这种不满是没有意义的,只会导致不快乐。一旦我接受了我的处境,不满就停止了。它不再是不快乐的原因。
因此,满足是在任何时刻都能够平静或愉快地,接受我们的情况。我的手现在脏了,好吧,它们很脏。我会在十分钟内把它洗乾净。但是,当虽然它是肮脏的,我可以接受它。我病了,卧病两个星期。好吧,我卧病两个星期了。我接受它,利用疗养时间读书或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有痛苦,那麽我接受痛苦。两个星期後,我反回工作岗位。我排起长队,在轮到我之前需要一个小时。好吧,我得站起来排队一个小时。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我会保持平静和愉快。我的腿累了,好吧,我承认我的腿累了。我排队等候,虽然疲劳但这是值得的。
不满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这也是希望这一刻应与现实不同。
不满也是与别人比较而引起的。我的邻居有一辆车,我也应该有一辆车。这反映了我们的幸福感依赖外部社会。也许我真的不需要一辆车,但是如果我的邻居有一辆车,我就感觉不爽。这是我们自卑的反映。我们生活的意义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或竞争来衡量的,这是不幸福的一个可靠的公式。总会有比我们更好的人,同样因为总会有比我们更不幸的人。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描述了自我现实化的人,或者那些接近人类成熟顶点的个体,他们的那些自我价值感不依赖於文化或环境的人。他们是自主的,依赖於他们内在潜能的成长,而不是别人或社会的期望。
这就是为什麽孩子不应该在比赛或排名甚至互相比较的氛围中长大的原因。在家里或学校鼓励比赛或互相比较,少年人会无意识地建立一种思维框架,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取决於他们与其他人的比较个人如何与他人比较的价值观。它会造成不安全感和不满。幸福变得难以捉摸。
蔡志增博客:https: //insightsonlife.net/(英)https://zh.insightsonlife.net/(中文)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