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事隔七十馀年,屠杀中国人这条血债久久无法在中国人民内心深处彻底忘怀。狼子野心小日本从来不放弃毁我中华的念想,那些见证大屠杀和亲受侮辱强奸在记忆折磨里逐渐逝尽。然而,胜利後的中国菩萨心肠善待忏悔的战俘送它回国。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生命财産造成残墙断壁,废墟一片破碎家园,在国共两党政府以德报怨,一笔勾销日本对中国人民沉痛赔偿。
十四年浴血抗战所获得的只有归还台湾丶金门马祖丶澎湖列岛丶南海的太平岛丶中业岛诸列岛。最可悲的是美国罗斯福二次将琉球群岛和钓鱼岛列岛归还当时国民政府,蒋介石愚蠢的捥拒,究其实有两个因素:一丶老蒋惧怕和日本以後在琉球与钓鱼岛有争执,而失去一位支持它抗共的朋友。二丶畏惧没有充沛能力海军巡航,因此向美国建议由它转交联合国暂时托管。唾涎三尺肥肉给美国怎会交给它人托管。乾脆由自己占管。老蒋当年应该聪明接收琉球群岛与钓鱼岛的回归,即使无力巡航,让国际社会与舆论酿成一桩归属中国领土的事实,不管日後风云如何变换或许再被美日勾结占领都没关系。留待以後中国人民会理直气壮在国力充沛强盛时再将其收回。愚蠢让我们丢失外蒙,愚蠢再次失去收回琉球和钓岛的机会。老祖宗的遗産就在这些愚蠢领导人的一念之差被玩失,中国的琉球钓岛命运,也在美日阴谋勾结下被忽悠。
美国托管琉球与钓鱼岛後,七十年代由於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台湾退出联合国而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美国老谋深算为让第一岛链堵住中国而不受台湾问题纠缠,阴谋背着中国跟日本鬼子签定“美日旧金山和约”把琉球群岛和钓鱼岛列岛管辖权,慷它人之慨将中国领土转交给日本人倭寇。在美日勾结签约之前日本媒体已先在国外和国内发展和制造舆论琉球和钓鱼岛(尖阁群岛)是日本领土来混淆世人。
在美日私相授受阴谋霸占了琉球群岛和钓鱼岛的控制权後。日本无耻的嘴面变本加厉,竟然厚着面皮跑来要跟中国谈东海经济专属区的划分,试探中国会否再度愚蠢接受它们提出的“中间线”方案。其理由琉球群岛是在日本与中国之间的东海,其最宽之处也只有三百六十海里,双方都无法获得二百海里的经济专属区。日本狡猾想以中间线这陷阱来和中国平分东海海域的油气田。可是,不再愚蠢的中国人民在问:琉球群岛和钓鱼岛自古就是附属中国祖先的领土,你小日本凭什麽资格与中国人民平分?再来国际上经济专属区划分是根据大陆架为原则。东海的大陆架跟中国大陆是自然延伸到琉球海槽才出现明显的分界。所以中国主张大陆架方案,以冲绳海槽为界,而中国的钓鱼岛列岛正在冲绳海槽边上中国东海的一边。
如果中国丢失钓鱼岛列岛主权,那麽中国将丧失过半中国东海海域,无形中的日本鬼子将多占有廿万平方公里海域。日本海洋産业研究会还公然将一些位置重要而有主权争议的岛屿,作为扩大与俄罗斯丶朝鲜丶韩国丶中国等邻国海洋经济区的边界使它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日本失去钓鱼岛和北方四岛。日本所管辖海域将减少一百十万平方公里以上。另一点钓鱼岛列岛附近海域隐藏着丰富的石油是第二个中东。钓鱼岛列岛的海底是新生代第三世纪的沉积盆地,具有生成和储藏石油的地质构造条件。据中国有关科学专家在1982年估计,钓鱼岛海域周围储藏的石油量达卅到七十亿吨。亦有估计钓岛海域海底石油储量大约为八百亿桶或超过一千亿桶。钓岛周边海域有着十分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中国丶台湾丶香港渔民捕捞的好地方。
日本是个深思远虑,永存野心侵略的民族,其关键因素是日本自身是一个地形狭窄的地震岛国。其内陆任何地方距离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这不利自然地形和相对短线的纵深防御。若在战时极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空中和海上的攻击。因此日本军方於八十年代提出保卫一千海里海上交通线,後来又提出海上歼敌的战略。近年来日本积极关注参与冲突范围,从远东地区扩展到周边地区。它包括中东丶马六甲和南沙。
同时钓岛列岛具有非常重要战略位置。它位於中国台湾和琉球群岛之间处於西太平洋,又是中国海军进入外海突破第一岛链的要地。如果日本鬼子真的控制了钓鱼岛其防卫范围,将从冲绳向西推出四百馀公里,钓岛又适合建立雷达阵地和导弹基地。这样一来日本军事力量将会以此向西扩张其军事控制范围,这将使亚太地区的国家构成巨大威胁。日本可以利用钓鱼岛来阻止中国海军向西太平洋纵深地区的进出,狠狠地扼住中国海军冲破第一岛链的咽喉,并可将钓鱼岛作为进攻中国一个理想的前哨基地。
前段谈及中国海洋科学家对钓岛海域蕴藏海底的石油资料估计。但另据外界有关权威所得的资料,将使十四亿中国人超乎想象的震惊。仅在钓鱼岛列岛海域海底储藏有1574亿桶的石油,它超过伊拉克一千一百廿亿桶百份四十,比美国多五倍,足供中国使用八十年。而天然气藏量为八万四千亿立方米,比沙特阿拉伯多八亿。中国人民和中国共産党肯定不会像国民政府两次被愚蠢蒙蔽玩失领土,而同意今天这个与生俱来的狡猾多端小日本提出以“中间线划分”方案,妄想忽悠讹诈夺取我钓岛和平分我东海资源。在国力强盛的今日,十四亿中国人民决不会允许日本鬼子再次嚣张狂妄掠夺钓岛战略要地和石油丰盛老祖宗留下的黄土地。
二○一八年八月卅日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