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球华文媒体铺天盖地报道中国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查良镛)逝世的消息。有一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就是有华人的地方必定有金庸的读者。无论是市井小民还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都是金庸小说的拥趸。
中国历代不乏武侠小说家,较早的有还珠楼主,近代的有梁羽生丶古龙丶金庸丶温瑞安等。唯独金庸小说最深入人心,从脍炙人口的华山论剑,到杨过与小龙女的不伦之恋丶陈家洛与吕四娘丶韦小宝与天地会等15部小说,1427个人物,不少是几代读者能朗朗上口的。学术界甚至专门成立了“金学”,专门研究金庸的武侠小说,其地位已经赶得上四大名着和鲁迅巴金了。
评论家郭松民点出了最主要的原因:“他为整整一代人提供了精神食粮。在没有鲁迅,没有雨果的时代,金庸先生占据了他们的位置。这对金庸先生来说,是一种幸运,但对中国来说,却是一种尴尬。”
郭松民指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二十世纪漫长的中国革命以及与中国革命相伴而行的革命文化,终於开始退潮了。理想主义的宏伟蓝图,革命浪漫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文学与文化,以‘断崖’的方式急剧退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巨大空白,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也就排闼直入。金庸先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空虚。”
即便如此,金庸先生也是一个争议性人物。他在香港1967年反英抗暴期间曾经被左派媒体痛批,并引发金庸担任社长和社论主笔的《明报》与《大公报》的大论战。
但不可否定的是金庸先生的才华。他能在冷战高峰时期和中国陷入精神空虚的时代形成一股全球华人的凝聚力,实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珍惜和赞叹。
金庸先生虽然只创作了15部小说,并且早在1974年封笔,但他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是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一个令人向往的“侠义江湖”。
一篇文章代表着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思想。金庸先生的小说可体现出在创作这些小说的年代背景下,作者渴望看到“侠义精神”,也是批判社会不公的一种呼声,因此能迅速获得全球华人的认同和接受。
金庸先生逝世象徵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代宗师驾鹤去,世间再无侠客行”。他的地位可能永远无法被後来者取代。自从金庸封笔後,再也没有任何一部武侠小说能风靡全球,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就连被《明报》封为“女版金庸”的郑丰都与金庸相差甚远。
金庸小说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不知何时能出版菲语译本,以慰查先生在天之灵。
二零一八年万圣节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