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嫡母」丶「庶母」 (三之三) 洪文

 

「嫡母」父妾的子女称父妻;「庶母」父妻的子女叫父妾

 

      礼貌是一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多行无礼必自及,无礼待人,也就是无礼待己。礼节贵在互相回报,礼尚往来,亲戚亦然。

      「嫡母」是妾所生的子女称呼自己爸爸的发妻;「庶母」是发妻所生的子女叫自己爸爸续娶的妾;「继母」是妻子死後,丈夫再娶的女人一一丈夫与发妻原已育有子女,但妻子不幸死亡,丈夫再娶,发妻留下的子女称呼自己爸爸再娶的女子。「继母」现代亦叫「後妈」。

       「慈母」现代辞藻语言文字释「慈爱的母亲」丶「子以母贵」丶「母以子贵」,描述母亲的慈祥。唐朝以前,「慈母」义解「抚己成人的父妾」,形容「慈母」必须是自己父亲的小妾,不是自己父亲的发妻,不是生母。

      「慈母手中綫,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妇孺皆晓的名诗,把伟大母爱写得这等淋漓酣畅,感人肺腑。如果知道「慈母」必须是小妾的身份,必会令人不禁凄凄,撼人心弦。

      《礼仪》描写「慈母」十分深入,「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意指不是任何一个女人就可以成为「慈母」,她必须是小妾;也不是任何一个男孩就可拥有「慈母」,他必须是妾子。

    古代「慈母」称呼的规制,比较严格,她必须不会生育,且是自己丈夫的小妾,自己丈夫必须还有第二个小妾不幸亡故而遗留的儿女,由这个不会生男育女的第一个小妾专心扶养这个已死了母亲的孩子,一直至长大成人。《礼仪》中有「慈母如母」,显示出「扶养的妾与无母的子关系中的妾与子」,完全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也就不是生身的母亲。

      由於年代转变,唐朝年代把《礼仪》中的「慈母」演变为「慈祥」丶「慈爱」的母亲。

      慈母对儿女爱得太殷切,担忧得太过份,反而害之。柳宗元:「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虽曰爱之,实而害之;虽曰忧之,实而仇之」。

    「养母」一一抚育他人子女视为自己儿女的妇人,蓄备白头有人供养, 死後有人殡葬,葬後有人祭奠,这是未雨绸缪,养老送终的计策。养一个非亲 生子女,生能养家活口,死有葬奠无憾。

      「养子」一一抚育异姓的人为儿子,必须是男孩,同姓因辈份关系,俗有忌讳,不便收育。这是平时烧香,临老无患,生时,有人养之以丰;死时,有人葬之以礼;葬後,有人祭奠如仪。养子防老榖防饥,养儿不肖不如无。收养儿子必须始终如一,教其修正品德,陶冶本性,育其长大成人,遵循正道。

       过去男人容允一妻数妾,造成家庭失和,妻妾各怀鬼胎,水火不容。特 别是官居一品丶二品;娶一妻五妾,既不足为奇,还嫖高髻云鬟宫样妆的妓女 ,这种现象确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世间浪子肠,为官如此,浪子更然。

   礼多人不怪,注重礼貌,讲究礼节,没人会责怪。古云:「天涯何处不相 逢,通达礼仪都是情」,何况亲如「嫡母」丶「庶母」丶「继母」丶「养母」丶「慈母」 ,理应不分离合,都要「执汝之手,与汝偕老」,永远和好相处在一起。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