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郭松民:汉服运动与文化自信

  01

  清明节小长假期间,漫步在北京街头,能够看到不少汉服少女,裙裾飘飘,衣袂翩翩,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些天,随着“中国华服日”活动的展开,关於民间汉服运动的讨论也多起来了。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反对的理由,大体有这麽几个:

  一丶是认为汉服宽袍大袖,不便於劳动,也不便於现代都市的工作和生活。

  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今天服装的功能早已分途,汉服是一种礼仪性的服装,不会有人把它作为劳动服装的;

  二丶是有人担心汉服运动的发展,会侵犯其他人的服装自由。

  这种担心纯粹是多馀的。汉服的重新出现,只是增加了我们的选择,使我们的自由度更大了。到目前为止,汉服运动始终保持了民间性和自发性,喜欢的人,可以欣然加入,不喜欢的人,尽可以含笑旁观;

  三丶是有些人认为汉服运动会导致封建文化的复活。

  这种担心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历史上服饰确实是封建等级制的一种标示,贵族穿丝绸,百姓着布衣,具有政治功能,所谓“垂衣而治”。但是今天来说,汉服完全是一种民间服装,没有等级标示的含义,所以这种担心也可以说是一种多虑。

  毛主席说过,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级制是糟粕,但“服章之美”则是精华,可以在改良的基础上予以继承。

  四丶是有人担心汉服运动的发展会影响民族团结。

  这种担心就更多馀。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其中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并没有影响民族团结,汉族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穿着汉服,也不会影响民族团结。中国自秦汉以来,历来都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服装是“多元”,这和“一体”并无矛盾。

  今天的汉服运动,主要是一种文化运动,并不具有排斥少数民族的政治含义。当然,也要警惕并反对少数人借汉服运动宣传皇汉主义或大汉族主义。

  02

  汉服的历史可谓久远。据《史记》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根据考古发现,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从那时起,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演进,汉服已经发展成一种宏大繁复丶美轮美奂的文化体系,并对当时东亚朝贡体系中的朝鲜和日本产生了覆盖性的影响。

  遗憾的,清军入关之後,多尔衮以血腥屠杀为手段,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汉族从此失去自己的民族服装达数百年。

  剃发易服给汉族造成的伤痕和隐痛是长期的。清朝的时候,就有商人到日本经商,因为服装问题受到日本商人的嘲笑,“羞惭无地”。当时李氏朝鲜的朝贡团队一路到北京,他们酷似明朝服装的打扮,也备受沿途汉族官绅和读书人的艳羡。

  所以,今天的汉服运动,也带有缝合历史伤口,治疗历史伤痛的意义。

  03

  汉服虽然属於“古装”,但在审美和实用方面仍然有现实意义。

  记得有一年,看一场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直播明星走红地毯。中国的女明星,均着西式礼服,坦胸露背,颇有一点赤膊上阵的气概,但过了一会儿,扮演“大长今”的韩国女星李英爱一袭朝鲜长裙款款走来,给人以雍容丶温婉丶卓尔不群的感觉。

  如果中国的女明星,能够以汉服为基本元素设计“华式礼服”,不穿这种以“光膀子”为特徵的西式礼服,不也是很好吗?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汉服右衽,前襟交叠,可以有效保护最容易受凉的腹部,颇为符合健康原理,反过来,西装的敞胸露怀,保暖效果就差多了。

  总的来说,我对民间的汉服运动持一种同情性理解的支持态度,同时我也认为,应该保持这一运动的民间性和自发性,可以提倡但不宜强制,最终使其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一种礼仪性服饰,可以在婚礼丶成人礼丶毕业礼丶祭祀礼等仪式上穿着。

  04

  最後顺便说一句,民间汉服运动的兴起,可以说是文化自信逐渐恢复的一种表徵,但相对而言,中国的政务服装丶军警服装以及各类制式服装过於西化丶美(国)化的现象反而日趋严重,这毋宁说是一种主动的丶没有血腥味的“剃发易服”。

  今後,在政务活动(而非属於个人与社会自由选择范畴的日常生活与商务活动)中重新激活与中国革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并成为新中国标示的中山装——尽管这一服装的渊源也来自於西方-日本,但因为毛泽东主席以及整整一代开国元勋在他们的革命生涯中长期穿着,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服装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是文化自信完全恢复的决定性表徵。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