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醺人:《格式·过门·先後》

  一

  写《七律·词谱·演变》一文,醺老儿说:“诗的格式,绝对不止四种,以後有机会……。”刊出後,收到两位朋友来讯。第一位朋友希望“进一步讨论这问题。”另一位朋友问了两两个问题:一丶什麽是“过门”?二丶为什麽七律和《鹧鸪天》谁先谁後不能决定,七律和《定风波》却能估计“可能性比较大”?

  第一个问题最简单,先回答:“过门”是吟奏诗曲时,穿插在两部份中间的一顿或短短乐声。举两个例子:一丶“力拔山兮气盖世”中间那个“兮”(念“啊”)是一顿“过门”;二丶《西厢记》红娘唱《拷红》,“一不该”和“再不该”中间那段solsolmiredore(即音乐简谱553212)是乐声“过门”。

  讨论诗格式之前,先说十多年前醺老儿开始涉足传统诗词时,多承探长王斐兄惠赐两个表格,说是“五十六字真言”两通,包含唐诗“全部格式”。二表初看之下真是如读天书,头昏脑胀,叫苦连天,但日久用惯後,了然於胸,受益良深!不敢自珍,抄录於下:

  仄起: 平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二

  除了两组“真言”表格,探长兄还传授六个使用步骤:第一丶诗的首字若是仄声,用“仄起”表格;平声则用“平起”。第二丶两个表格就是现成的五韵七律。第三丶两个表格前四行是现成的三韵七绝。第四丶两个表格後四行是现成的两韵七绝。第五丶後四行连用两次是四韵七律。第六丶两个表格删去头两字,成为五言表格,用法与七言相同。

  探兄赐传的完全正确。但醺老儿有一点补充建议:因为诗词有“一三五不计,二四六必遵”的不成文默契,就是说第一丶三丶五字容许平仄更改;第二丶四丶六字才一定必须恪守格式;所以第一步的“首字”可能被改掉,不稳定,不如改“第二字”更加准确。

  第六步删两字产生两组新表格,可能是某些论者说“唐诗只有四种格式”的依据。

  把“唐诗”(严格一点该说“五丶七言诗”,像逸峰兄丶探兄丶醺老儿写的,怎可硬说是“唐诗”?)区划为五绝丶七绝丶五律丶七律四种,不理会“平起丶仄起”之分,和“二丶三韵”丶“四丶五韵”之别,勉强还说得过去。但五丶七言诗只有四种格式吗?

  单以大家最熟悉的《唐诗三百首》为例,四种之外,就还有“古诗”丶“乐府”。“古诗”是不依照律诗丶绝句格式的另类诗种,等於当时的“自由体诗”。“乐府”其实不可自成一类,因为单凭眼睛,根本看不出它和“古诗丶律诗丶绝句”之间的区别,必须麻烦耳朵来听,吟唱出来是“乐府”,念诵则是“诗丶律丶绝”。

  如果再参考《千家诗》和历朝诗贤遗世的个人选集,不难发现《唐诗三百首》有严重的疏漏:它只收集押平韵的律诗丶绝句,完全忘掉还有押仄韵的。算上仄韵的,是不是应该再加四个表格?所以醺老儿大胆说:“绝对不止四种。”

  三

  醺老儿不像老顽童嫉恶如仇,常常得罪人,必须慎言以防人反击。醺老儿与世无争,诗酒自娱误人,但说话之前还是先想一想比较好。像那位朋友问,七律和两支词牌《鹧鸪天》丶《定风波》,如何决定谁先谁後的问题,答得出来是“研讨诗词”,如果答不出来就必定是“一经诘问,哑口无言”了!

  其实诗词都是诗歌的类型,本就很难分得清,说“唐诗”丶“宋词”只因某朝某类比较踊跃蓬勃而已。试看战国末期,虞姬引剑成一快之前的绝唱: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诗历史《楚汉春秋》有明文记载,创作时间在平剧《楚王别姬》之前,是五言“古诗”,诗是唱出来的,又可称“乐府”。假设就以《何聊生》为题,请古今轻生的一干骚人雅士,像屈原丶王国维丶周璇丶林黛丶老舍丶乐蒂丶三岛由纪夫丶川端康成……照这格式每人来一首,纠集群力,可能就成词牌了。再看醺老儿最近填的词:

  《生查子·酒颂》/醺人

  古贤酿仙醪,细品千秋事。每邀雅士尝,唯见痴人醉。

  武二除大虫,太白诗悠邃。贵妃宠有加,端赖其恩赐!

  《生查子》铁定是词牌,但如果上下片合在一起,跟仄韵五律又有什麽差别?

  《浣溪沙》七字六行,跟七言古诗又有什麽差别?

  想鉴定问世先後,必须考证先例,详加分析,才偶有所得,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词牌《鹧鸪天》七行七个字,一行3字丶1点丶再3字;又限定两个3字对仗。这种七言夹杂一行313的型式,《唐诗三百首》也常见,像杜工部《兵车行》七言诗中夹有“车辚辚,马萧萧,”李谪仙《将进酒》的“五花马,千金裘,”都是33对仗;谪仙《行路难》的“行路难,归去来!”《长相思》的“长相思,在长安,”都是33又不对仗……。

  既然诗和词有这麽多相似又嗳昧的章法,实在很难理出谁先谁後的头绪来。

  比较七律和《定风波》却有踪迹可寻:以律诗为底,在末字仄声丶不跟全诗押平韵的第三丶五丶七行各加两字押仄韵,添增情趣,先诗後词的可能性当然比较大。正是:

  探讨诗词生困惑

  研谈典故释疑团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