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黄种酷:灵山灵木灵应寺

  南安东北部的洪梅境内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灵应寺,灵应寺座落在巍峨的玳瑁山南麓半山腰上,玳瑁山山势峻峭,巍峨挺拔,云雾缭绕,在山脚下远远望去,只见玳瑁山像戴着一顶硕大的帽子,因此,乡人也将玳瑁山称之为“戴帽山”,我们称之为“大帽山”。“戴帽山”也称紫帽山,雅称为玳瑁山。玳瑁是一种海龟,为深海之灵物,其鳞甲可制作成精美的装饰品。汉代着名的乐府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可见玳瑁在古代就为人们所热爱,并视之为吉祥丶长寿之珍宝,常戴能趋吉丶辟邪丶纳福,为人们历代沿袭相传。乡人因玳瑁之吉祥,灵异,固将“戴帽山” 雅称为玳瑁山。因此,我们将玳瑁山视为灵山。

  灵应寺原名为紫瑁岩,始建於唐末天佑年间,是闽南着名的禅林圣地之一,寺内供奉着灵应祖师。相传灵应祖师系“三真人六祖师”之一,生於唐代仁宅李家,幼有孝行,家贫有志,博超群伦,福而有德,常现神爱事迹昭闻,如渡溪飞笠丶立石朝天丶播竹茁地等,坐化於山中“茄吊藤”。乡人就其真身塑像,祀奉於紫帽岩中,尊为李公祖师。从此,寺内香山鼎盛,灵应祖师神威显现,有求必应。因此,声名远扬,闻名四方。清道光年间,南安连年乾旱,当时武荣知县梁韵清久闻灵应祖师有求必应,威名远扬,便来寺祈雨,遂普降甘霖,因祈雨应验,便题刻“灵应”匾额赠予寺院,灵应寺据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灵应寺有着许多神奇而美丽的传说,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曾在灵应寺驻锡过一段时间,在此闭门着述,研究佛经,弘扬佛法。在此期间撰有《普劝出家人常应受八戒文》丶《受八关斋戒》等律学着作。其间南安县立炉内中心学校丶惟仁小学蓬豁小学和晋江县立金羚中心学校等几所小学校长,联袂来访。晤谈间询问弘一法师:“目前物价不断高涨,工资有限,小学教师生活费用无法维持,我们中不少人想改业他往,不知是否可以?”弘一法师说:“小学教育为栽培人材的基础,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至重至大。小学教师虽然目下清苦,然人格实至高尚,未可轻易转途改业。”诸校长深受教诲,深感责任之重大。後大师又向一教师书赠《华严经》:“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求众生得离苦。”弘一法师在灵应寺驻锡期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墨宝。如今弘一法师当年住的禅房已经辟为弘一法师纪念堂了。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弘一法师纪念堂,庄严肃穆,充满禅意。

  灵应寺依山而建,庙宇几经修葺扩建,规模甚是宏大,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庙宇由山门丶护界亭丶真身塔丶弘一法师纪念堂丶放生池丶钟鼓楼丶天王殿丶祖师公大殿丶祖师坐化亭丶大雄宝殿丶五百罗汉纪念堂丶观音阁丶观音广场等建筑落成。灵应寺青山处处丶绿水长流,绿叶成荫丶曲径通幽,山涧清泉丶莺歌燕舞,亭台楼榭丶朱梁画栋,晨钟暮鼓丶梵音不绝。

  清代乡人武壮元黄培松为灵应寺题写的“润物洪深”的牌匾,书法苍劲有力,深深地刻在记忆的脑门。润物洪深指的是利齐之心,若天降甘泽万物皆蒙润泽曰润物洪深。黄培松应该是有感於武荣知县祈雨应验而题的吧?灵应寺的花草树木,以及万物皆蒙甘泽润泽,因而,欣欣向荣,富有灵性。

  寺内有一片绿竹,据传是当年灵应祖师播竹茁地的千年奇竹,乡人称之为倒抛奇竹,历经千年,每竿偏枝倒挂,芽芽向下,年年都有新竹破土而出,青苍翠绿。状元林骚题诗《倒抛竹》:“此寺号灵应,後唐化身来。溪山两亭峙,周宋一尘埃。梦逐寒锺去,僧携老衲来。君看竹倒抛,大造不能栽。”将出世的繁华与入世的超然写得非常潇洒,更将这历经千年的倒抛奇竹增添了几分文化内涵,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当年灵应祖师坐化的茄吊藤,藤萝密布,弯弯曲曲。这茄吊藤将萝蔓从後唐延伸到了现在,历史便顺着这些藤萝而来,我们是通过这些藤萝了解过去的,我们也将通过这些藤萝延伸到未来。

  寺内有一棵千年油杉格外引人注目,据说有此寺便有此树了,树高30馀米,树围4.6米,需多人合抱才能将树干围起来。千年油杉,历经沧桑,却仍枝繁叶茂。这苍翠的油杉在山顶屹立了千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世事的更迭。千年的等待,就像是千年的期待。千年的岁月沧桑,如今已经成为繁华的尘埃。

  灵应寺的花草树木在晨钟暮鼓,经书梵音的缭绕下,似乎也充满了灵性,倒抛奇竹青苍翠绿,茄吊藤星罗密布,千年杜杉挺拔俊秀。

  灵应寺集灵丶秀丶幽丶奇丶古丶深为一体,宫丶殿丶亭丶台丶楼丶阁相互掩映,风景秀丽,让游客流连忘返。灵山灵木灵应寺,清泉清心清果品,灵应寺是集朝拜祀奉丶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风景名胜,旅游圣地,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前来朝圣祈福。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