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醺人:《格律•单双•三数》

  一

  什麽是“格律”?

  创出一种配合方式,把发音轻重长短不同的文字,组织成动听悦耳的声音,这方式就是“格律”。假如说“韵”是“格律”的承先启後,“平仄”该是“格律”的新产品了。

  把“格律”应用在诗词里面的创举,中外皆有。

  这项创举在中国不知始於何时,却是直到唐代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五丶七律和五丶七绝作品,才定型下来。唐末丶五代丶以至有宋一朝,词牌循这轨则,百花齐放,更上层楼。

  且看唐之前,西周《诗经》云:“蒹蕸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第一丶三丶四行押韵。两汉丶三国丶两晋的短歌,唐代的五丶七绝都沿用同样韵法。格律方面“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虽无章法,委婉动人,依然是诗。

  战国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在易水边高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古代诗歌的“兮”字是一顿,这个“兮”应该当作平声还是仄声,论者各执一说,相持不下。暂且不算这个字,单看“壮士一去不复还”仄仄仄仄仄仄平,七字里面全仄孤平,末後的“还”可能还是为了跟前句“寒”押韵才入歌的。再看秦末楚霸王项羽也高歌:“力拔山兮气盖世!”还是“山”字孤平。前者慷慨激昂,後者气派万千,只须听起来自然天成,没有“格律”也照样是诗歌。由此可见“格律”并不是绝对,动听悦耳才是最先决的条件。

  外国诗歌最早问世的希腊丶罗马丶印度体系皆已式微,至今只剩英文体系一枝独秀。

  英文诗iambus指韵律的抑扬格(又称短长格);meter则指韵律的拍节。

  中文有许多来自英文的字,最有名的一逻二幽是:“逻辑”logic丶“幽默”humor丶“幽浮”UFO,三个字翻译得音意皆美,还有纯译音的“托福”TOEFL……。英文也有许多来自中文的字,像sampan舢舨丶typhoon台风丶kotow磕头丶tofu豆腐……。

  大家是否注意到iambus听起来多麽像“音步”?如肯花点时间,考证iambus源自“音步”,就能证明中国先有“格律”。用这题材写论文,相信足够在研究院拿个学位。

  二

  关於“格律”,常常听到诗人词客说:“一丶三丶五不计;二丶四丶六必遵。”一定要先确定有“格律”,上面这句话才有意义,因为它是划定一个范围,决定“格律”的宽严地带:每一行诗,单数的第一丶三丶五字可以通融不完全遵照“格律”规定;双数的第二丶四丶六字则必须亦趋亦步,循规蹈矩,分毫不误!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醺老儿必须指出,假如我辈能每个字都依照“格律”,写出号称“四平八稳”的诗词,就根本不必去理会什麽捞什子“单数丶双数”“不计丶必遵”的宽严问题了。这麽做其实并不难。要知道我中华文字精深博大,每一个可以用平声字表达的概念,只要你肯多用心去想,十有八九必能想出仄声字来代替。譬如有“街”(平)就有“路”(仄),再难的概念,有“刚来”(平),就有“甫到”(仄)……。反之也然:

  “日夜”(仄)可代之以“晨昏”(平);“一”(仄)代以“么丶单丶孤”(皆平);“二”(仄)代以“双”(平)……。

  至於那十有一二想不出来的,也大可换个方式,试用其他字眼表达。如果还是想不出来呢?那请看:老祖宗替咱们想得多麽周到,创出“一丶三丶五……”的这一套来应付困局。不过千万千万请记住,老祖宗的本意是帮咱们渡过难关,不是叫咱们偷懒打马虎眼。

  跟上面那套不明文的一丶三丶五默契一样,“格律”也是老祖宗设计来辅助写作的蓝图,应该认真参考,却不要一成不变拘文牵义。换句话说,“格律”“单双”都不是绝对的。不信的话,请打开《唐诗三百首》看一看,突破绳规最多的,是李谪仙和杜工部,他们七言诗中,掺杂三字丶五字……短句;八丶九丶十多字……长句的地方多不胜数。你敢指责他们犯规吗?他们可是“诗仙”丶“诗圣”;他们这些诗作千古不朽。说这麽多,只想进一步显示“格律”并不绝对,应用时不可忽略灵活变通,李丶杜是最佳例子。谁有他们的本事,不妨学他们冲破艾笼。没这本事,切莫放浪无羁,乱来一通,不然就跟那些打着“朦胧派”招牌,鬼画符的“诗人”没啥区别了!

  三

  在万不得已使用“一丶三丶五不计”方便权宜时,尚有一些应该注意的重点。除了动听悦耳,平衡也很重要。试以七绝平起平韵首句(也是末句)为例:“平平仄仄仄平平”七个字四平两边摆,三仄居中,何其平衡!列出醺老儿使用心得,聊供同好参考:

  1. 第一丶三字同时变易:“仄平平仄”;比首字单独变易:“仄平仄仄”;或第三字单独变易:“平平平仄”;首例最为妥善。尤其是“平平平仄”,犯了下面一条讳忌:

  2. 尽量避免头三字,或是末三字“连平或连仄”(是尽量,不是绝对)。

  很久以前,醺老儿七绝《七夕有感》末句“天明又唱风萧萧”,就碰到食古不化者咄咄乾笑,硬指末後“三连平”,多亏探长王斐兄仗义发言解围。当你受窘时,谁伸出援手总是令人难忘,老儿从此与探兄建起深厚交谊,就像陈酿历久弥醇,如今海天遥隔,尚且讯息不断。当年他的话,老儿还记得很清楚,他说:“引用特别名词,如人名地名,或典故时,可以免受格律限制。”所以老儿一再强调“不绝对”。遥敬探兄三大杯杜松子酒!

  探兄又说“唱风萧萧”是典故,源自《风萧萧兮易水寒》,通指“别离”,牛郎织女“天明又别离”合情合理!醺老儿还自作聪明,补充说白乐天《琵琶行》“浔阳江头”是地名,“四连平”也不碍事,後来才知道《琵琶行》类属“古诗”,根本不受“格律”约束,幸亏当时大家正辩得脸红耳赤,没有人注意这错误。真是酒喝到老学到老!

  三字的句子,多数出现在词牌里。最近醺老儿两度碰到三连仄的场合:第一次自己必须填“九一八”;第二次读老顽童《宝鼎现》把题也填入词中。为此做了一些功课,发现词牌三字句子通常有一或两个字属“中”声,可平可仄,三连仄可能性存在。参考前贤范作,也多有先例,如柳屯田《雨霖铃》末行开头“便纵有”;再看其他作品,发现填三连仄字还有一层讲究:最好上声丶去声丶入声混合使用,避免单调。像“便纵有”去去上。

  所以,拙词“九一八”上入入;老顽童的“宝鼎现”上上去,都还算合格。

  虽有种种例外,大原则还是“一丶三丶五不计,二丶四丶六必遵。”正是:

  二四循规严肃律

  么三革命自由天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