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雨柔:古乐遗韵──南音

  南音起源於前秦,兴於唐,形成於宋,是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南音也称“弦管”丶“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丶晋丶唐丶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菲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9世纪,统治菲律滨的西班牙殖民政府随着经济发展形势调整政策,允许中国人来菲律滨从事各种行业,此政策引来了闽南人大规模移民菲律滨,华侨人口的大量增加及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菲华社会的形成。华侨不仅把农业丶工业丶建筑等技术及科学知识传入菲律滨,闽南文化也被移殖到菲律滨。南音作为闽南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它是随着闽南人的足迹来到菲律滨,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南音成为菲律滨华人华侨寄托乡思丶联系乡情的重要文化载体。菲华社会每逢家乡节日或社团喜庆之日,都会请南音社团出席演奏演唱, 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南音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和一种民俗活动流行於菲华社会。

  南音是闽南人千百年来世代传承的音乐文化遗产,几百年来,南音作为中华民俗音乐文化在菲华社会传播,抚慰着一代代华人华侨思亲怀乡的情怀。1817年,菲华社会第一个南音社“金兰郎君社”成立,成为了菲华社会最早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艺团体。随着“金兰郎君社”的成立,“长和郎君社”丶“国风郎君社”丶“南乐崇德社”也先後成立,南音在菲华社会发展至鼎盛时期,菲华社会的南音社团多达一百多个。

  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南音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通过口头即可传播,是最通俗的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南音以其博大精深,广为世人赞誉,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南音乐器在造型丶演奏方式上,承袭了汉代丶唐代古韵;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丶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南音至今仍保留着“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形式,它以古朴丶“原生态”的诸多留存而独具魅力。

  在南音乐器中,横抱弹奏的琵琶丶吹管乐器尺八(洞箫)丶小三弦与拉弦乐器的二弦构成南音上四管乐制。南音的音乐本身十分柔美丶缠绵丶婉转丶优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南音词曲清丽柔曼丶旋律缠绵深沉丶唱腔婉转柔美,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游子思乡的情怀在这幽柔缠绵的乐曲声中藤蔓般地蔓延。

  由於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丶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20世纪80年代,“国风郎君社”邀请世界各地的南音爱好者在菲律滨举办“第三届世界南音联谊会南音大汇唱”的南音交流会,这一盛举让南音这项传统的古音乐文化瑰宝更加发扬光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多元化以及现代文艺市场的冲击,一些优秀的丶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南音在菲华社会发展和传承了几百年,时至今日,南音已不再如夏花之灿烂,而如傲立於雪中的寒梅一枝独秀,海内外知音纷纷踏香而来。作为“人类菲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音,它将永恒地站在古音乐史上的最高殿堂。

  现在整个菲华社会仍有十多个南音社团。马尼拉的四个南音社团“金兰郎君社”丶“长和郎君社”丶“国风郎君社”丶“南乐崇德社” 仍然有频繁的集体演奏演唱南音的活动。每逢家乡的节日或菲华社会的各界社团庆典日,也会邀请南音社团出席演奏演唱。“金兰郎君社”丶“长和郎君社”丶“国风郎君社”丶“南乐崇德社”还时常参加故乡及海外南音团体举行南音汇唱的交流活动。

  南音在菲华社会能够发展丶传承至今日,离不开菲华社会中那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并视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的热心人士的经济支持,这些乡贤捐资捐物扶持南音社,培养後学。

  就在几个月前,为了培养新一代的南音承传人,“金兰郎君社”发文向菲华社会及各华校招收青少年学生学习南音,凡愿意来学习南音的青少年,不仅可以免交学费学习南音,还能获得“金兰郎君社”每周一千五百元菲币的补贴金。可见为了南音在菲华社会後继有人,“金兰郎君社”不遗馀力地为南音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南音”如“乡音”,最能唤醒海外赤子的初心,南音在菲律滨传播对华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随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南音也乘着这“一带一路”的春风在海外发扬光大。期待菲华社会中有更多的乡贤来关注南音丶扶持南音社的发展,让家乡的古乐遗韵在这千岛之国能够遍地开花结果。

  2019年10月14日完稿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