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李永和:竹塔记忆(2)

  在境主公的前面是明月殿,里面供奉着朱邢李三王府。在泉州地区有不少地方有供奉朱邢李三王府,这三位神明究竟具体指哪些人呢?闽南很多地方供奉的神明都是一些历史人物的神化,如安溪境内的清水祖师丶惠应祖师丶显应祖师,他们生前都是行善济世的人物,後来得到皇帝的敕封而成为民间供奉的神明。

  我查阅很多资料,对朱邢李三王府的身份说法不一。在翻阅族谱之後,才知道竟有这样一段漂洋过海的故事。清朝同治年间,蓬莱中亭庙附近有一位信士,带着中亭庙里朱邢李三王府的香袋,到印尼的石马丁宜去供奉,当时竹塔居住在石马丁宜的两个兄弟,刚好是这位信士的邻居,因此经常到这位信士的家里去串门,听说了三王府庇佑这个家庭的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娓娓动听,令兄弟俩十分信服,也越来越喜欢到这位信士家串门。後来这位信士的儿女都到别的地方去做大生意了,只有这位老信士还居住在这栋房子里,供奉三王府香袋。这位信士85岁那年去世,他的子女回来料理老人後事,之後又各奔东西,留下这座房子,也没人来问津香袋之事。有一天房东来收拾这栋退租的房子,发现墙上有一个三王府的香袋,把它摘了下来,准备丢进垃圾箱,刚好兄弟俩下班路过,见是老信士的香袋,把它要回来供奉在自己的房间里,之後带回国供奉在竹塔军栏厝。後来邻村欲争夺我村山地,殴架数载,争闹不休,惹怒了三王府,三王府用撒豆成兵之术困住邻村打手,使其胆寒,退回村中,不敢再猖獗。村民们看到三王府显赫有度,既不伤人性命,又能制服对方,遂与那兄弟俩商量,请出香袋,全村供奉,并按蓬莱中亭庙的规格,塑造朱邢李三王金身,庙宇原来建在竹塔水库堤坝外,後来搬迁到现在的明月殿。

  而蓬莱中亭庙是由南安洪濑檺林宫分炉来的,进一步查阅资料,才知道这三王府原来是朱佑(汉朝)丶邢炳(宋朝)丶李良(宋朝)三位忠臣。

  朱王爷,即朱佑,字仲先,讳铭佑,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市)人,汉褒忠云台名将,左班丞相,经文纬武,乃东汉时一位功勋卓着的重臣。

  邢王爷,即邢炳,讳炳,字叔明,山东曹州济阴县(今曹县西北)人。宋时图经内阁理学名臣。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擢九经及第。系文武状元出身,学博三故五典,武精六韬三略。忠君爱民,深受朝廷器重。

  李王爷,即李良,讳良,字叔章,湖南湘潭人。宋殉节潭州忠烈名臣。宋时辟湖南抚幕官後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擅管军治军,文韬武略,屡建奇勋,并精通地理。元兵攻陷潭州为国殉难捐躯。

  村民每年农历十月初三在明月殿庆祝三王府圣诞,即使出远门的乡亲都会赶回来,祈求全家平安健康,生活幸福。三位神明有求必应,尤其是抽签更是灵验,29首签诗为信众指点迷津,有不少远客到这里烧香祈愿求签。境主公林的三棵树紧紧相拥撑出一片天地,就像明月殿里的三王府庇护着竹塔自然村子民幸福安康。

  祖宇旁的樟树主干比境主公林的那棵还要粗壮,树冠庞大,估计有数千平方米。老人李金枝说,他小的时候这棵樟树就很大,比境主公林的那棵大得多。如此说来,这棵樟树应该有100多年的树龄了。要撑起这样庞大的树冠,经受大自然的暴风雨,除了树干要粗壮,还要有强大生命力的根系。有人说树有多高,树根就能有多深;而树根延伸的宽度则以树冠的滴水线为准,树冠面积多大,根系范围就有多大。站在这棵大树底下,想像着地下有数不清的树根在交错绵延,不禁会赞叹这棵古树强大的生命力。

  在竹塔自然村公路入口处有一棵油杉(俗名橦杉丶桐杉),高约三十多米,胸径约2.7米,树皮粗糙,呈暗褐色,离地面十几米的树干笔直,之後长出两支分支,分支上长出许多枝叶。条形叶子末端呈钝状,在侧枝上排成两列,像梳子一般。远看这棵油杉,虽说不上枝繁叶茂,塔状的树冠却显得生机勃勃。“是祖先开基後种植,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也是安溪独一无二丶树茎最大的树种。”《蓬莱记忆》一书如此记载。

  四

  村子的对面有座大山——大明山,据族谱记载,原来叫大帽山,海拔750多米。山上植被良好,树木种类繁多。山上有个尖峰,站在山脚仰望,山尖直插云霄。由於山势陡峭,无法从山的正面攀登,必须从左侧的山坡抄小路上去。三十多年前,村里会按照每个家庭的人口把山上的芒萁(俗称山芼)分给各家各户,我家曾分到顶端的一片芒萁,我到山上帮忙挑芒萁时,就曾爬到山的最顶端。山顶是一块平地,由於山势高而陡,站在山顶,探出身子俯瞰山下,感觉非常险峻,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距离山顶数百米有几块巨石,巨石间有个黑黝黝的洞,这就是乡亲们说的“狮吼洞”,据说这个石洞可通到泉州。洞口宽阔,可摆张八仙桌。听村里的老人说,山上还有出水金石丶平石桌丶雷打石等景点,传说,清水祖师也曾把大明山作为选址考虑的地点之一。山下的大明山水库像一块方形的镜子。远眺,村里的房子都变小了,穿行在村里的公路像一条若隐若现的细绳。往西看是蓬莱镇登山村,往南看则是官桥镇的碧一丶碧二村。

  山脚的大明山水库,比竹塔水库建得晚。大明山的泉水流到山脚後大多汇入水库里。由於山上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没有被污染,所以这个地方的水质优越,水量充足,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全村大部分农田的灌溉。水库里的水灌溉田野後往低处流经城厢镇码头村丶雅兴村,汇入晋江西溪的支流蓝溪。

  村里另一个水库是竹塔水库,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这个水库建於1956年,水库原址是一块面积较大的水田,後来在外围填土建坝蓄水,用於灌溉庄稼。村里年近古稀的李金典说,他原来的祖屋就在水库旁,当时他还是个孩子,但对修建水库的场景记忆犹新。为了修建这个水库,附近的彭格丶芹山丶院宅林的乡亲自发来帮忙,他们自带粮食,没有报酬,齐心协力,耗时一年多,终於建成了竹塔水库。自从水库建好後,周围的山泉汇入库中,下雨的时候收集雨水,这个水库解决了村里部分田园灌溉问题。如果遇到大旱,水位下降,当水位低於出水口的时候,就必须靠人工用长柄戽斗把水一瓢接一瓢地戽到出水口,水顺着水沟流到田里,这至少要有两个人同时戽水,才能够保证充足的水量源源不断流行田里。若是有好几户人家的庄稼需要灌溉,大家会按照先後顺序轮流戽水,轮流休息。我家就在水库边,半夜里还能听到他们戽水的声音。戽斗一上一下,起落有序,看似轻松,可谁知他们戽了多少斗的水才让自家庄稼有了充足的水。都说人定胜天,可有时我们的力量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多麽苍白无力。大概是1989年的夏天,大半年没有下过多少雨。据《安溪县志》记载:1989年6月至7月16日炎夏,雨量只有16.8厘米,全县受旱面积156800亩。水库的水基本被舀干了,就连水底是泥巴都乾硬龟裂,只剩下最中间浅浅的一汪水,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一放学我们几个调皮的孩子就绕着乾涸的库底奔跑,龟裂的泥巴扬起许多灰。跑完了,我盯着库底那一小汪的水,觉得它更像一只哭干了眼泪的眼睛无助地望着天空。那一年上半年全村的庄稼基本绝收,许多乡亲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异地打工才渡过那段艰苦的岁月。

  而此时正是盛夏,四面的草木十分茂盛,倒映在水里,水面更显得绿了。微波荡漾,泛起层层涟漪,好像在诉说着它的沧桑故事。

  五

  1931年左右,登山村的共产党员傅有智在厦门被捕後身中五弹九孔得救逃生,回到到登山村,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下,“首先在家乡登虎榜组织农会丶赤卫队,建立了党支部;接着在横坑丶上智丶竹塔等地,相继成立了农会和党组织,紧密配合游击队的行动……”(《安溪县志》人物传),1933年发生了“青云楼事件”,傅有智被捕後在安溪县城凤冠山遭敌人枪杀,此後竹塔自然村的党组织活动并没有停止,反而像星星之火不断蔓延。傅有智的英雄事迹至今还在村里被乡亲们传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竹塔自然村也是红军活动地点之一。不少群众都成为红军的交通员,为红军带路,买粮食,送消息。有一次,红军在竹塔自然村的土楼(寨埔附近)开会,忽然敌人来袭,放哨的士兵没有鸣枪示警,而是带着枪跑回来报信。听闻消息,红军紧急撤退,无奈撤退中遭到敌人袭击,三人在战斗中牺牲,三名烈士分别是院宅林自然村的陈愿,海南人小冯,还有一个通讯员郭靴。

  红军开始万里长征後,留下少部分人继续斗争。因为竹塔自然村曾较多参与红军活动,红军大部分部队离开後,国民当民团前来报复,烧房,抢粮食,牵走耕牛。尽管遭到各种各样的打击报复,但大家革命热情高涨。

  村里的老人李金枝说,1949年春天,田里的禾苗一尺来高,十来岁的他和哥哥李君友一起到西山岭放牛,突然从山脚下传来阵阵枪声,兄弟俩知道国民党保安团追着村里民兵上来了,怎麽办?兄弟俩集中生智,把牛鼻子上的绳子割断,把牛赶向山林里,兄弟俩在路旁的一处灌木丛里躲藏起来。茂密的树丛把他俩遮得严严实实,他们看不清这伙敌人长什麽样,敌人一边开枪一边沿着山路往竹塔自然村的方向追赶,兄弟俩没有被发现躲过了一劫。他们担心保安团还呆在村子里,连午饭也不敢回家吃,而是往山下走到码头村舅舅家吃午饭,傍晚的时候才回来,村里的人告诉他们,敌人追着民兵团往蓬莱方向去了。

  小村庄也曾与日军的轰炸擦肩而过。今年89岁的李君友说,抗日战争期间,曾看到三架日军的飞机从院宅林後面的观音山飞过,向安溪县城方向飞去,像只大鸟一样朝着地面俯冲下来,後面喷出长长的浓烟,投下炸弹後就立刻冲向高空,转个弯又从观音山上飞走了。而据《安溪县志》记载,1939年9月18日上午9点和下午4点30分,日寇飞机3次8架侵袭安溪上空,进行轰炸扫射,投弹4枚;1941年7月12日上午9时,日本飞机4架侵袭县城上空,投弹2枚。据此推断,李君友老人所见的日军空袭应该是这几次轰炸的其中之一。虽说村子没有遭到日寇飞机轰炸,炸弹的爆破声传到村里,还是让全村人害怕。

  *        *        *

  竹林村位於安溪县蓬莱镇南部。东至蓬莱镇彭格村,西与蓬莱镇鸿福村相邻,南和城厢镇上营村接壤,北与蓬莱镇蓬溪村相连。

  从竹塔自然村取一字,“竹”为村名作头序,从院宅林自然村取一字,“林”为村名作宾语,词语结构,叫竹林村。自明朝成化间,祖先在本地开基祖,开垦发展生产,耕种农作物,解决生活资料,初渡阳世人生。裔传至今,朝代变革时期,有一部分人向外奔波谋生繁衍世代,成为发祖踞点,如往新加坡丶印尼等地方。本地竹塔自然村落有600多人,院宅林自然村落有500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农村艰苦岁月。明清属修仁乡崇善里。民国三十五年属城苑镇彭格保。1952年属第二区彭格乡,1958年成立蓬莱公社属彭格大队,1978年下半年从彭格大队拆出,成立竹林大队,1984年改为竹林村委会。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1151人。辖2个自然角落,7个村民小组。主要姓氏:竹塔自然村—李氏;院宅林自然村—陈氏。

上一页12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