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黄志专:参禅雪峰寺

  雪峰寺,以雪为名不见雪,乃雪峰之禅意矣!

  禅意,在於雪。雪,看无却有,说有却无。

  其实,那雪呀,似木鱼清音曼妙,荡涤灵魂;那雪呀,如梵音袅袅绕耳,淘洗污垢;那雪呀,像香烛缕缕烟云飘逸,泽润心田……

  参禅雪峰寺,浑身轻松,如一股清泉从心间缓缓流过……

  这种感受,这种收获,得益於近日参加泉州市作家协会组织的“雪峰寻禅之旅”文艺家采风笔会。可以说,与雪峰寺零距离接触,来次短暂参禅,是生命中的一种机缘,自始至终贯穿於整个活动过程。

  是日早晨,天边肚白,我们便从安溪启程,驱车前往毗邻安溪的南安市。达到南安康美镇,转过几条乡村公路,蜿蜒了几段山路,就进入一座不是很高的山里。山前,有个用花岗岩石做成的山门。白色的石头十分崭新,上面刻着联对。顺着山门旁边的山间水泥路弯曲而上,就到达雪峰寺。

  下了车,一股清凉的山风马上迎面扑来。站在山下,四面环望,峰峦叠翠,林壑幽美。整座山雄伟峻峭,林木葱郁,古木参天。看看山形地势,整座山如一块太师座椅,稳重安置在这座杨梅山上。雪峰寺就落座於杨梅山正中间,犹如一位气定神闲的神仙坐化於此,注视着前方,把心中的善念与禅意向凡尘辐射开来,布施善念的种子。

  参禅,在於游览。趁活动还未开始,我们几个文友相互招呼在寺院里溜躂一番。或伫立放生池旁,扶栏俯看池水。池水中,一只只或大或小的乌龟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有的还不时露出水面吐吐气,张望一下陌生来客那双好奇的眼睛;或跟文友在“真觉”牌坊或寺院等门前停留片刻,读读诸如宋代大儒朱熹书就的“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那样的楹联,揣摩其意,领悟禅宗意涵;或走进“功德堂”,翻看放在架子上一些书籍,选几本有若一见锺情的书籍带回来品读一番;或抓起手机拍照一些景点,期想把寺院的美景及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带回自己的相册而独享……每到一处,我们都感到寺院静穆与安详,令人景仰。

  整体的游走,却游走不出一个“太虚洞”。太虚洞在寺後面。沿着寺院右侧蜿蜒的山道向山顶爬去,就可以达到“太虚洞”。来到洞口,有一股冷气从洞那边扑面而来,凉丝丝的。要是在炎炎夏日,到此一歇,自然凉风一吹,简直胜过当今的空调,异常凉爽与清净。进入洞内,有点昏暗与潮湿。洞并不大,由几块大石头拱成的,大约可容纳十几个人站立。这种清凉的意境就是一种禅意的自然释放,无比欣赏与喜欢油然而生。根据记载,这个洞曾经是弘一丶太虚丶芝峰三大佛教法师会聚此寺谈禅释义,关心国家兴亡,书诗写悟,为雪峰寺留下不少镇寺墨宝。更令人称奇的是深隐寺後的“太虚洞天”还流传着一个远古故事,其古老曲折的传说增添了山的幽古和寺的玄机。相传此洞从山顶通向山下东溪前山渡口的深潭中,宋杨家将杨文广平闽南十八妖洞时,於此洞中与妖孽大战三百回合,最後镇住了煞气。或许是这个缘故,这一天,我先後两次登临此洞。第一次是上午离活动还有一段时间,我就跟文友刘衍一同前来,第二次是当天傍晚时分,跟随普相师傅前来。每次来到此洞,都是一身轻松,一身愉悦,慢慢惬意。

  如果说太虚洞,给人以“虚”的禅意,那麽现场的祈福仪式,却给人心头来了一阵澎湃的荡涤。祈福,是我们采风活动的一个内容。我们跟随师傅来到大雄宝殿,面对释迦弥勒佛,手握一柱香,微闭双眼,聆听师傅敲打的木鱼声声与现场念唱的曼妙梵音,作揖跪拜,祈求康安幸福。面对佛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闻梵音声。耳根清净,心无旁骛,逐一翻阅人生履历,检讨人生功与过,洗涤灵魂清与浊,激浊扬清,弃恶扬善……拿得起,放得下,心中所有的垒块,心中所有的不快,全都释然,全都烟消云散。至此境地,何愁不幸福?

  来吧,从祈福这个时候开始争取做个幸福之人!

  来吧,在佛前燃一炷香,祈愿所有的善念升腾扩散,怀揣一颗归於旷淡的心,坐看岁月深处花开花落,或闲庭信步!

  坐禅——参禅,同样可以荡涤凡间灵魂,同样可以消却俗世一切烦恼,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行方式。这天下午在禅房里头,大家都放下架子,盘腿而坐,用一块毛毯布盖住膝盖,双手放在膝盖上,挺起胸膛,闭目修炼。这时,什麽都可以不去想,什麽都可以去想,思维的空间一望无垠,完全可以天马行空地任意驰骋任意挥洒……气运丹田,一股气流从肚脐往上升起直至头颅顶端,又从头颅顶端沿着後背往下走,至臀部而气消……如此这般往往复复地气升气落,把所有的晦气统统“赶尽杀绝”,只存留一方瑞气於丹田,化作一股正气而氤氲缭绕升腾……哇,一坐半个钟头,一起身顿时感到无比轻松,起先腿酸腰疼到後来都消失了,不仅可以净化心灵还可以锻炼身体,何尝不是一种人生修行?

  静坐参禅,净化身心。而到五观堂即“斋堂”用膳同样禅意十足。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到“斋堂”用餐给我一种很深的印象。首先在“斋堂”门边墙壁上贴着一块“雪峰禅寺斋堂规约”,告诫食客大众说:“福出净田,道起少欲。粒米寸薪,当知来处艰辛;滴水残羹,须念作时非易。如此,受施者当思粒米须弥,谨慎感恩,求法以滋慧,受食以资身,斋堂奉事同修须发供养心,感恩心,共植菩提胜因。……”偌大的餐厅摆放着几排条形餐桌,餐桌上齐刷刷的碗筷好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整装待发。当我们入座不久,师傅便开始念起“阿弥陀佛”,做起了饭前祈祷仪式。仪式做完了,才可以用餐。用餐要求不能说话,不能跷腿。说来惭愧,一到膳房吃饭,我不知道有这样的“清规戒律”,不自觉地翘起二郎腿,让师傅给纠正了,或许是习惯使然,到第二次用膳,又不由自主地故伎重演,再次被师傅给纠正了。直至第三次,才记得吃饭要怎麽做才行。从这一“陋习”行为的纠正,我切身体会修行的难度,不免想起一句话:“学坏免三天,学好要三年。”看来,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方能修成正果。

  再次行走,再次参禅。吃完晚饭,跟随普相师传在雪峰寺走了一遭,来个“步行禅”,先後参观了功德堂丶五观堂以及寺庙後山的雪峰禅茶。每到一处,普相师傅都会介绍和讲解。他的一言一行,无不透出禅意。我亲耳聆听普相师傅的介绍,受益匪浅。比如说,普相师傅在介绍的过程中讲到当时有个方丈打坐修炼一段时间,气定神闲,纹丝不动,大家以为他已经圆寂归化,可是一摸鼻子,还有气,便摇一摇其身子,想要叫醒他,结果都摇不动他也叫不醒他。怎麽办呢?总不能让他这样一直坐下去。後来,有人建议去请弘一法师来看一下。弘一法师一来,先用两个手指在那位方丈鼻子前比试一下,知道那个师傅还有气,正在修炼,便呼他一声,那方丈便奇迹般地醒过来。他醒过来的第一声便说:“你叫醒我啦,不然我还在修炼呢。”这一段故事,其实是一种心灵感应的真是写照。人们常说“心有灵犀一点通”,没有灵犀,哪来一点通?这种心灵感应并不是什麽迷信或伪科学,而是一种科学现象。新近发现的“量子”是我们肉眼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据说是当今光速的好几倍。人们这种感应,或许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相同的“量子”元素在空中流动对接……

  一路行走,一路参禅。参禅,参禅,禅意袭来。茅塞顿开,倏地豁然。明心见性,犹如泉水澄澈透亮!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