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肆虐,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10万人确诊,逾6万3千人死亡。早前发生大规模社区爆发的欧洲多国,在实行严格社交隔离及封锁边境措施後,新增确诊患者的数目有放缓迹象,其中在重灾区意大利,需要进行深切治疗的患者数目已出现下降,反映疫情有趋缓之势。不过,至今为止有两个国家情况仍极其严峻,就是美国和英国:美国确诊人数急增至超过30万人,占全球总确诊人数的约27%,超过8千人死亡;英国新增死亡人数亦超过7百人,创疫情爆发以来新高。
笔者较早前已曾在此栏撰文,认为“英美两国政府对疫情掉以轻心的态度,随时会引发更大规模的病毒爆发,成为全球防疫的缺口。”现在看来,可谓不幸言中,目前这两个西方大国的疫情之严重,有目共睹,若两国领导人对病毒的应对态度仍不改辕易辙,将会害惨两国的人民。
群体免疫 绝不可行
在抛出“群体免疫”论“佛系”抗疫後,英国首相约翰逊因自己也感染了新冠肺炎需要居家隔离,而多名英国政府官员及顾问亦因确诊染病及出现疑似病徵需要进行隔离,令政府几乎陷入停摆状态。事实上,约翰逊的抗疫政策从一开始已备受质疑,除超过300名公共卫生专家及科学家早前发表联署信,批评其“群体免疫”措施令公共医疗系统受压,草菅人命,更有逾10万民众联署要求英国政府采取更积极的抗疫行动。
不过,这些行动似乎未能令自大且傲慢的约翰逊回心转意。据《泰晤士报》透露,英国政府首席流行病模型推测专家梅德利近期再次表示,英国政府应该尽快解除目前的严密封闭措施,并重新考虑让一些人在生命危险最低的情况下感染新冠病毒,而不是无限期地采取封闭措施,使英国受到失业等问题打击。这番表态,令“群体免疫”论出现死灰复燃的迹象。
表面上“群体免疫”论似乎有其科学理据,因既然没法杜绝病毒蔓延,不如早点引爆,令大部分人产生抗体,早日解除病毒对社会威胁。可是这种论调只适宜於理论上的探讨,实际上绝不可行。试想一下,若对病毒完全不设防,任由民众在极短时间内受感染,引爆的结果一定会导致医疗体系因不胜负荷而全面崩溃,届时不仅“死得人多”,且必然导致整条医疗系统无法运作,累及所有其他病患者(如癌症丶心脏病丶糖尿病等)失去医疗照顾,就连所有意外受伤或突发性灾难伤病者都得不到治理,甚至政府的运作有可能由於太多公务员受感染而陷入瘫痪。这个代价,相信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可以承担。由此可见,约翰逊念兹在兹的“群体免疫”,无法对抗新冠病毒疫情,更可能会令到昔日的“日不落国”万劫不复。
现在事实证明,只有如中国般实施严格隔离,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毒蔓延。就算未来病毒无法杜绝,最终有六成以上人口受到感染,但能拖慢病毒感染人口的速度,例如由三个月拖到两至三年,便可为人类争取较多时间应对,不会令到社会“突然死亡”。只可惜约翰逊似乎仍未明白这浅显的道理,且更欲与特朗普联手,通过将疫情政治化“甩锅”给中国。
抗疫失误 百姓遭殃
约翰逊与特朗普一样,在疫情爆发之初都轻视了新冠病毒的杀伤力,同时因为英美两国早早就从中国撤侨,认为这样做便阻断了病毒传入渠道。因此当中国全国齐心抗疫之时,英美两国只作壁上观,不但未有向中国提供援助,亦无视中国政府和世卫组织发出的警告和提供的抗疫经验。当本国疫情失控後,英美为掩饰自己对疫情的误判,便欲将疫情政治化,诿过於中国,约翰逊把疫情与5G网络混为一谈,以及美国在G7外长会议上试图加入“武汉肺炎”的措词,都反映了两国政府急欲将责任推卸给中国,以图减轻自身所面对的舆论压力。
公道自在人心。中国政府在国内疫情受到控制後,即时驰援国际的做法,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赞赏。如今与中国政府合作抗疫的国家,如意大利丶德国和西班牙等,其国内疫情已逐渐出现缓和迹象,只有英美两国疫情仍处失控状态。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在有秩序地复产後,其强大的产能已成为国际社会抗疫物资供应的主力。连纽约州州长科莫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向中国购买呼吸器,以应付急增的医疗需求。惟特朗普内阁仍未肯收手,继续试图通过将疫情政治化来抹黑中国。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G7会议铩羽而归後,美国又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要求发表针对中国的决议,并企图在文件中加入“新冠肺炎病毒来源於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措词。惟决议案不但遭安理会否决,更有传该决议案是以14:1的大比数遭到否决,其中赞成的一票还是来自美国。若说早前G7会议拒发联合声明是给美国一记闷棍,那麽安理会今次投票结果,无疑是国际社会合力掴了特朗普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
其实,目前美国国内民意亦倾向支持与中国联手对抗疫情。近百名美国前高官丶学者便於近日发表题为《拯救来自美国丶中国和全球的生命》声明,指“中美两国若不展开合作,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内抗击疫情的努力,都不会取得成功”。该声明的联署人士,包括了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丶前国防部长哈格尔丶前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以及前驻华大使洛德和洪博培等。由此可见,特朗普政治挂帅,“甩锅”中国的行为已尽失民心,若不及时悬崖勒马,恐怕最遭殃的将会是美国的国运和百姓。
作者为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