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曲《延安颂》点燃了我的热血。澎湃中,令我有了说走就走再去瞻仰逸楼的激情。
逸楼,是这首绘灸人口的革命金曲词作者莫耶的故居,就座落在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
沿着美丽的东溪畔前行,两侧山坡满是翠绿的果园和茶园相伴,一路铁观音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山谷涧潺潺的东溪水清澈甘甜,是如母亲的乳汁孕育着这一带朴素的人民。
抵达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一款红色的感觉映眼即入,这里是泉州地区最早的红色政权。落步前行,从南边石阶踏步而下,便是逸楼。
也许是主人出过洋的缘由,这幢两层阁楼的建筑便有了中西合璧的风格,个性甚是彰显。外观有着古罗马建筑的线条,又蕴藏着闽南红砖古厝的韵律。外墙以白色与红色为主,并有节奏地搭配着绿色,别致的情调令人回味。楼面顶额是晚清进士曾振仲题写的"逸楼"红字,在辉阳中甚是耀眼。
从朱红大门走进来,一楼厅堂是待客的场所,入门左壁上一宗宣传画,明了地标着这里的主题简介:红色女兵一一莫耶。画像中的女主人公身着戎装,英姿飒爽。
莫耶(1918~1986),原名陈淑媛。十六岁赴上海入职进步刊物《女子月刊》,从校对做起,到担任主编。十八岁回家乡东溪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二十岁赴延安,以笔为枪参与抗战,随後跟随贺龙部队挺进晋察冀等战斗前线。莫耶创作了大量作品,用丰富的语言文字凝聚战友的力量,激发群众的热血,特别是她作词的《延安颂》更是当时炙热的革命颂歌,传唱大江南北。贺龙赞誉她是"我们120师出色的女作家",毛主席也多次接见了这位"红色作家"。
阁楼里的柱梁椽桷丶门窗桌椅全是上了朱红大漆,头上红瓦,脚下红砖,尽是把这里写就一宅红色的庄严。
踏上阁楼木梯,"吱嘎,吱嘎"的声音令人一下回到以往的时光。或许是童年陈淑媛和哥哥陈文章准备赛诗。或许是返乡的莫耶,准备和嫂子们忙着去村里宣扬抗战精神。还是哥哥赶着去联络进步青年加入"抗战青年团"。
第一个房间陈列着房屋主人的故事。莫耶的父亲陈铮是缅甸归侨,当过私熟教师,後来投笔从戎,任至民军将领。抗战时,曾率官兵屡屡奋勇杀敌。母亲黄全,曾是当地的大家闺秀。她知书达礼,敬仰巾帼英雄,经常给孩子们讲秋瑾的故事。
再过来的展馆,用一幅幅红色的图文如影视般展播着莫耶各个时期的活动。从童年的敢于据理直言破旧俗,到青年时的以笔为枪激情抗战……玻璃展柜里,一册册作品文集记录着烽火的故事。珍贵的莫耶文稿虽已泛黄,但隽秀的笔迹和跃动的灵感还是那麽飘逸。从窑洞捎回的《延安颂》歌纸,依然飘着延安的油墨香。
这座百年阁楼虽几经修缮,但墙角间仍有岁月斑驳的痕迹,唯有不变的是这个"窝篮血迹"是英雄永远的红色印记,早已渗透着深情的革命之魂。
走出展馆,我于楼道旁凭栏伊立,哼着《延安颂》的调子,静观楼前青青的碗莲伴着蛙声荡漾。轻风吹拂,满潭尽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潭岸边坡,苍穹豪迈的罗汉松和吉祥如意的小叶榕,在岁月风雨的历炼中,用生命之绿簇拥着这座阁楼的革命之红。
在肃穆中,再次敬仰莫耶塑像。跟前,一群到这里采风的学生已列队而立。领头的女青年舞起双手,当作青春歌者的指挥。一阵激昂的歌声从这座充满革命气息的逸楼里再次扬起: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色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