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吴江:古老水乡焕发文化自信
6月25日晚,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歌丶山歌展演在吴江举行。个性鲜明丶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谣轮番亮相,令观众沉醉其中,也让吴江这个文化名城熠熠生辉。
这样的一出文化大戏,对于矢志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吴江来说,可谓期待已久。在阔步前行的现代化进程中,吴江正织就一幅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双面绣”。吴江区有关领导表示,吴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着力点,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全区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文化发展与繁荣,吴江有底气。得天独厚的灵秀山水,使得吴江孕育出了“崧泽文化”丶“莼鲈文化”丶“垂虹文化”丶“丝绸文化”等文化经典,造就了太湖岸边一方璀璨深厚的“文化沃土”,也培植出了特殊的“文化DNA”。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区域竞争力,守护历史文化方能行稳致远。”怀着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吴江不断创新保护与传承机制:“我们的非遗”进校园工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教育培训相结合,锡剧丶越剧丶京剧丶木偶昆曲丶芦墟山歌丶太湖渔歌丶同里剪纸丶盆烛舞等十个项目走进16所学校开班授课,每年培训学生近千名。此举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埋下种子;编纂《吴江历史文化丛书》,全套丛书分为九本分卷,挖掘丶整理吴江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吴江历史文脉;去年12月,江苏同里水乡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准建立。实验区以同里古镇丶周围的自然村和肖甸湖湿地森林公园为核心,对同里镇境内的文化遗产及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丶文化生态环境,实行整体性保护,形成“古镇—传统村落—自然生态区”的格局。至此,一套完整的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
在挖掘本土优秀文化上下大功夫,既留住了历史的文脉和千年的乡愁,也为新时期文化繁荣引来了源头活水。迄今为止,吴江先后公布了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2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丶江苏省级项目1个丶苏州市级项目20个。
在传统文化遗产绽放华彩的同时,吴江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一方水土孕育一城菁华。
今年4月,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狂欢节”——第二届吴江太湖文化节再度开幕。太湖文化节不仅仅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丶一个全新的文化品牌,更是整合各方资源丶全面提升吴江文化惠民水平的一次全新尝试,是积极推动吴江转变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次有益探索。在办节机制上,政府不再大包大揽,更多的是承担了动员丶规划丶服务丶监督方面的职能。为了凸显群众的主体地位,太湖文化节不设主承办单位和主会场,各类赛事丶展览丶演出丶讲座丶培训贯穿全年,每个文化广场丶商业中心都是市民的“主舞台”。
城乡处处是舞台,市民人人做主角。从“四位一体”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到“区域文化联动”,从全民阅读浸润人心的“阅读齐步走”工程到“城乡无处不飞歌”的太湖文化节,吴江在全民教育体系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丶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远而有价值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民为本丶创新为核的文化发展之路。
吴江人高超的“文化情商”,使古老水乡焕发出闪耀现代光芒的文化自信。近年来,吴江先后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丶“中国散文之乡”丶“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丶全省首批“书香之县”等称号,4个群众文化活动项目被国家文化部列为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这在全国县级城市绝无仅有。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会因文化滋养而出众,那么,一座城市的气质也会因文化润泽而鲜明,自然释放出一种海纳百川丶兼收并蓄的“文化力”。
正是这种张力,让“国内第一户外音乐节”迷笛音乐节走进了吴江小镇七都。今年“五一”小长假,2015太湖迷笛音乐节在七都太湖迷笛营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百余组顶尖乐队在这里争奇斗艳,与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共度狂欢节式的“摇滚假期”;这种张力,让濒临失传的宋锦在吴江复活。2014年,由宋锦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生产的宋锦作为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面料唯一供应商,在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宋锦时尚”;这种张力,让民歌登上世界舞台展现魅力。2013年,吴江芦墟山歌《五姑娘·结识私情》受邀参加中国蒲公英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新春音乐会,同里剪纸丶七都木偶昆曲受邀出访法国丶菲律宾丶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交流展示。
频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吴江正塑造鲜明的城市品格,构建区域发展独特竞争力。“丰饶鱼米地,幽雅水云乡。江南何处好?乐居在吴江。”如今,吴江人打出的这句旅游口号已是耳熟能详,而这恰恰是吴江文化自信的最好表达。
本报记者 李仲勋
了解更多请搜索: 文化 剪纸 群众文化
{bbs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