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论坛好贴
时隔五年,我又在菲律宾干了一件高雅的事——再一次欣赏了交响音乐会



我自幼喜欢音乐,只是因为没有一个优良的环境,或者说没有伯乐来加以引导。所以我的音乐梦想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小学、初中时代基本上接触到的都是儿歌或者校园民谣,甚至连流行音乐是什么都不知道。

上高中时,我阴差阳错地接触了一段时间的乐理知识,还学习了一个多月的钢琴以及流行音乐。甚至差点做了一名音乐类艺考生,只是听说报考音乐类院校,将来的花费是相当惊人的,所以就放弃了。

当时,我们都是在校外合租的,隔壁宿舍的同学有一台收录机,他还买了很多港台流行歌曲的磁带。

从那时起,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流行音乐。

然而接触到古典音乐,想来大概是因为自己也拥有了人生的第一台收录机吧。

那是我上大一做兼职的时候,一位好心的大姐送给我的。

她送给我的目的是让我来学习英语、练习听力,然而我却没用它干正事,而是用来听音乐了。

那时候起,我便开始接触了大量的古典音乐,不但经常听一些古典音乐频道播放的音乐大师代表曲目,也听一些古典音乐磁带。

我才知道了世界上有那么多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比如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瓦格纳、海顿、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亨德尔、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德沃夏克、肖邦、肖斯塔科维奇、约翰·斯特劳斯、柏辽兹、德彪西、普契尼……

我也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动听、高级的音乐。

于是乎,每当我听到好听的古典音乐,我就毫不惋惜地把流行音乐的磁带全部翻录成古典音乐。可惜,到毕业的时候,收录机寿终正寝了,那一堆翻录的磁带也成了“鸡肋”。

自从步入社会以后,网络开始变得非常发达,在手机和电脑上,我可以很轻易找到喜欢的古典音乐。

然而,到了上海后,听得最多的还是调频收音机里,上海古典音乐频道经典947定期播放的古典音乐。

开车出行时,我也习惯性地打开收音机,收听经典947古典音乐频道。

每当这时候,我感觉整个世界除了音乐,没有别的。

享受音乐的时光是非常美好的,那种喜悦也是难以形容的,那种幸福是无与伦比的。

有时听到好听的古典音乐,我会分享到朋友圈儿。

令我担心的是,我怕会让别人感到厌烦,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都喜欢听古典音乐。

我发朋友圈儿纯粹是因为想自己收藏并分享给喜欢听的朋友。

曾经看到朋友或同事去交响音乐会之后发的朋友圈,我感到非常的羡慕。

那种置身其中的音乐氛围、乐队宏大壮观的演奏阵容、现场顶级的音响设备,我很难想象听现场音乐会是一种怎样的享受?

我曾经在上海前前后后待了六年,却不知上海竟然有那么多音乐厅和交响乐音乐会。

2019年年底,我无意之中浏览美团APP,看到了某某某乐团新年音乐会的售票信息。

我顿觉眼前一亮,点进去,大概浏览了一遍乐团简介和演奏曲目,我一下子心血来潮,连订了四场音乐会门票。

第一场是维也纳约翰·斯特劳斯圆舞曲乐团在上海交响乐音乐厅的新年音乐会。

此次音乐会指挥是一名非常可爱和幽默的老先生。

后来看简介才知道他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大师、著名小提琴家兼指挥家舒茨先生。

而且他还是一名约翰·施特劳斯专家,毕生研究和演奏约翰·斯特劳斯作品。



不得不说,这个乐团的表现形式非常灵活,我看到现场有乐队成员随着欢快的节奏做着滑稽的动作,和观众笑成一片。

结束之前,指挥和舞者邀请现场观众上台跳舞,形成一种非常轻松欢乐的气氛,尤其是邀请几位现场的小朋友亲临指挥台指挥的情景,令人捧腹!

那种现场音乐会的热烈气氛令人兴奋,音乐效果令人震撼,欢快处如泉水叮咚,激烈时如万马奔腾,宁静时如月光照水……

我感到非常遗憾,因为我发现的太晚了,要不然,每年我都会去聆听一次现场音乐会。

同时我也感到很知足,有幸聆听这样高水准的音乐会,简直是人间至高享受。







第二场是在人民大剧院举行的亚美尼亚爱乐乐团2020年新年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也许是指挥的缘故,也许是演奏曲目的缘故,也许是乐队水平的缘故,也许是内场设计和音响效果陈旧的缘故,我并没有表现出特别高的兴致。

第三场也是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维也纳皇家管弦乐团2020年上海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整体演奏水平要比上次亚美尼亚爱乐乐团高一点,选的都是一些莫扎特、德沃夏克、罗西尼、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经典曲目,还有斯特劳斯的经典曲目,同时还有几首中国风的曲子。

尤其是当那首《我和我的祖国》响起,受到了观众如潮水般的掌声,极力迎合了中国市场,讨好了中国观众。



可以看出维也纳皇家管弦乐团的音乐家们演奏功底扎实、技巧娴熟,现场感染力也特别强。

听完音乐会,人们纷纷起立鼓掌,并转身离开。而我似乎还沉浸在演出中无法自拔,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第四场是上海爱乐乐团2019-2020音乐季“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音乐会。

爱上上海这座城市的又一个原因就是有那么多音乐厅,有那么多场古典音乐会。

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感觉很深奥、很费解。

虽然气势恢宏,但是比不上其它几场新年音乐会那么受人欢迎。

也是到最近,我才知道作为19世纪的交响乐大师,今天为人们所敬重和称道的不仅有勃拉姆斯,也有布鲁克纳。

相比于柴可夫斯基旋律性十足的作品,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的作品,虽然旋律性没那么强,但却表现的更有广度和深度,对指挥的理解能力和乐团的演奏能力都是一种挑战。

新年伊始,我一下子听了四场音乐会,有朋友开玩笑说我太奢侈了。

但我觉得这是对自己的犒赏,是对过去的祭奠,是我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最后的狂欢!

因为,我知道,离开上海,再要听现场音乐会估计就没那么容易了。

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语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一个人总归要有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否则,在这个喧嚣扰攘的世界上活着,岂不是太无趣了。

第五场交响音乐会是我在口罩年代之初到菲律宾后欣赏的。



大年三十晚上,在菲律宾文化中心,我在连襟的陪伴下,欣赏了一场由菲律宾爱乐乐团演奏,日本的指挥家Yoshikazu  Fukumura 指挥的新年音乐会。

上半场演奏的是德沃夏克和莫扎特的作品,下半场演奏的是法国作曲家赛萨尔·弗兰克的作品。



德沃夏克《E大调弦乐小夜曲, 作品22》即《弦乐小夜曲》,是德沃夏克作品中最具有轻柔、优雅的作品。

莫扎特的巴松管协奏曲,降B大调的音乐轻盈活泼,听起来也很舒服。就像坐在山上听涛涛的松风,坐在河边听潺潺的流水,让人感到很快乐、很安详。

不得不说菲律宾爱乐乐团整体演奏水平还是要比上海交响乐团高一点。

我也有幸和乐团里的菲律宾巴松管演奏家Adolfo Mendoza合了影。

时隔五年,我终于有幸欣赏了第六场交响音乐会。
某一天,我在网上搜索交响乐,然后就跳出来菲律宾爱乐乐团英国九个城市巡演前举办的告别音乐会信息。
我一下子感到很激动,于是点进去看了一下,发现距离开演还有九天。
我就把链接发给妻子,让她帮我们订三张票。
妻子说她和女儿都不感兴趣,于是就只为我一个人订了票,我高兴得忘乎所以。




本次音乐会的指挥是格热戈日·诺瓦克(Grzegorz Nowak),他今年74岁了,是一位波兰的指挥家。他曾担任波兰国家歌剧院、埃德蒙顿交响乐团、德国凯泽斯劳滕西南广播交响乐团以及瑞士海尔维提卡交响乐团和音乐与友谊音乐节的音乐总监。目前是菲律宾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以及伦敦皇家爱乐乐团的首席副指挥。


本次音乐会的钢琴演奏家是马克·贝宾顿(Mark Bebbington)。
他是英国钢琴界的超级明星,曾就读于皇家音乐学院,师从肯德尔·泰勒和菲利斯·塞利克,后赴意大利师从阿尔多·奇科里尼。

作为英国音乐的倡导者,他曾举办音乐会和CD首演,演奏沃恩-威廉姆斯、亚瑟·布利斯、威廉·马蒂亚斯、艾弗·格尼和约翰·爱尔兰的主要作品。马克为Somm唱片公司录制了大量唱片。还为Resonus Classics唱片公司录制了弗朗西斯·普朗克的作品,并荣获《留声机》杂志“编辑推荐奖”。此外,马克还是第一位受邀在伯明翰交响乐厅录音的钢琴家。

作为独奏家,他经常在英国和国际各大音乐节上亮相。2014年,贝宾顿首次亮相卡内基音乐厅,与莱昂·博特斯坦和美国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理查·施特劳斯的《帕尔贡》。

本次音乐会小提琴首席是迪奥梅德斯·萨拉扎·Jr.(Diomedes Saraza Jr.)。
他是一位菲律宾小提琴家、教育家,同时也是菲律宾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和驻团艺术家。他以与世界各地知名乐团合作演出而闻名,他曾于2016年随菲律宾爱乐乐团一起在卡内基音乐厅进行了独奏首演。




萨拉扎·Jr.还经常担任菲律宾多个乐团的独奏家和首席小提琴手,其中包括PREDIS乐团。

顺便说一下,菲律宾爱乐乐团(PPO)是菲律宾最好的乐团,被认为是亚太地区顶级交响乐团之一,它成立于1973年5月15日。

菲律宾爱乐乐团曾与世界众多著名指挥家合作,包括门迪·罗丹、皮耶罗·甘巴、恩里克·巴蒂斯、塞巴斯蒂安·贝罗和尼古拉斯·科赫。

昨天下班后,我匆匆赶回家,随便吃了点东西,就坐吉普尼赶往马尼拉大都会剧院了。

前一次去马尼拉大都会剧院是前一段时间我带女儿观看了英文音乐剧《悉达多太子》。
幸亏这次没带女儿一起去,不然中途她肯定会觉得无聊,和我闹一阵子的。
昨晚的音乐会一开始,乐团首先演奏了交响乐版的菲律宾国歌,听起来还是蛮震撼的。



第一首演奏的曲子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的《谜之变奏曲》。这首变奏曲是埃尔加的代表作,也奠定了他在国际上的地位。
这首曲子忧郁、感伤、凄凉,是献给他妻子的一首曲。
可能由于节奏很弱,才让人觉得有点沉闷吧!
演奏的第二首曲子是德裔英国作曲家弗雷德里克·戴留斯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

戴留斯与作曲家埃尔加、沃恩.威廉斯并称为英国作曲界的三巨头,其作品的名气可见一斑了。

这首协奏曲也很能体现出钢琴演奏家的水平,昨晚马克·贝宾顿的演技真的是嗨翻全场,当他演奏完以后,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昨晚演奏的第三首曲子是门德尔松的《A大调第四号交响曲》(《Symphony No. 4 in A Major,Op.90 “Italian”》)又称《意大利交响曲》,据说是门德尔松最满意的作品。

1831年,门德尔松到意大利旅行,他的心情特别好,于是花了两年时间,创作了这首曲子。

写作者去一趟外国旅游,肯定会写下一篇文章。

画家去一趟外国,肯定会创作一幅画。

门德尔松作为一名作曲家,他用音乐的形式为意大利描绘了一幅颜色绚丽的水彩画。

这首作品内容充满了抒情意味,曲调华丽,格式严谨,将交响曲的起承转合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好符合了创作者旅行时的愉快心情。

接着是中场休息。







十五分钟后演奏了jeffrey ching 的《Il maestro di cappella》、拉尔夫·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的《云雀高飞》(《the lark ascending》)、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命运交响曲》。

当然,后半场中我最喜欢《命运交响曲》了,因为我平时听得比较多的就是这首,就连我女儿也会哼唱一开始那段最有名的部分了。

另外,《云雀高飞》那首小提琴曲子也很让人感动,它由管乐轻轻引出,小提琴悠扬的调子缓缓流淌,婉转迂回,扶摇直上,就像置身于春天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一样,令人流连忘返。







不得不说,这世上竟然会有这么美妙和高级的享受——那就是聆听现场交响乐音乐会,真的很震撼,跟你在线上听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很多人觉得古典音乐很深奥和神秘,听不懂。

我想说,只要你觉得好听就行了,只要你爱听就行了,只要你能被音乐打动就行了,只要你听完后感到愉悦就行了,不要试图去诠释它!

如果对作曲家、指挥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兴趣,再去多了解一些也就够了。

关键是要用心去聆听,去感受,所以最好是听现场,那种画面感、场景感以及指挥的一举一动都会给我们带来非常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如果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音乐里,就能产生共振,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听到一首曲子,突然就很高兴或者很悲伤,因为有了情感代入。

古典音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不要觉得她很孤傲高冷,当你一旦走近她,你便会觉得,其实她也很温柔可爱,让你情不自禁、难以自拔!

勇敢地去走近她吧,因为她能带给你一生的幸福和快乐!


了解更多请搜索: 音乐会 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