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论坛好贴
正在消失的菲律宾中产:经济向上,生活向下!谁在为中产的消失买单?



2024年,菲律宾经济增速达5.6%,位列东南亚前列;通胀率回落至3.6%,汇率稳定,股市反弹,国际信评机构纷纷看好“菲律宾成长动能”。

看起来,一切都在变好。

但如果将视角从宏观数据转向个体生活,咱们会发现一个悄然发生的变化: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正在下滑,又或者说,中产,正在消失。

菲律宾并未官方定义中产,但据亚洲开发银行与统计局,年收入在25万至200万披索的家庭可归入中产,约等于月入2万-17万披索。

他们是低阶白领、专业人士、小企业主、客服人员,是内需市场的主力,是房地产、教育、医疗、金融消费的中坚。

但如今,他们的生活感受与GDP数据日益脱节。

菲律宾社会气象站(SWS)2024年初的民调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生活没有改善或变差,而这一感受,大量来自所谓中产家庭。

工资不涨,开支增加。现实压力,最直接来自工资停滞。

劳工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平均月薪为18,423披索,几乎与2019年持平,而同期通胀累积超18%,实际购买力显著下滑。

大马尼拉区的中产感受尤为明显:房租涨、交通贵、食品价格持续爬升。

账面上没少赚,但实际支出大幅上升,几乎无储蓄空间。

例如,马尼拉一个月入5万披索的家庭,扣除房租1.5万、食物1.2万、交通5千、学费与医疗5千,剩下的钱应付突发状况都困难。



菲律宾本应借助经济增长培育出更强中产,但实际呈现出结构错配:

1. 增长集中于外部行业
BPO(电话呼叫中心)与海外菲佣占GDP两成,却无法提供普遍性高薪,且受自动化的威胁,稳定性下降。

2. 制造业萎缩
制造业本是中低收入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但在菲律宾GDP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23.3%降至2023年的18.5%,远不如越南与印尼的产业政策奏效。

3. 政策喊多做少
尽管政府提出过菲律宾制造复兴等计划,但实际支持不足,多数资源仍集中在吸引外资与大型基建,忽视了家庭单位的直接保障。
中产生活的体感正在下滑,经济指标难以捕捉的是,中产生活中的细微改变:



    更多家庭选择将孩子送进公立学校;

    健康保险投保率下降,员工福利缩水;

    原定购房计划延后,转向租房甚至回到乡下;

    消费习惯改变:从商场转向折扣店,从外食转向自己做饭。



菲律宾社会学者曾说:中产阶级的特征是有选择的自由感,而现在,他们正在失去这种自由。



那么,谁在为中产的消失买单?

最直接的,是国内消费疲软与信贷风险上升。



    2024年Q1,信用卡违约率升至6.2%,创五年新高;

    房贷审批率下滑,开发商延缓中端项目;

    零售报告显示,高价商品销售萎缩,低价快销品仍维持增长。



消费金字塔正在倒置:顶层继续消费,底层在支撑,但原本驱动经济的中段引擎正在熄火。

回望整个东南亚,马来西亚已进入“高收入陷阱”的调适期,泰国努力保住中产的消费韧性,越南和印尼则凭借制造业与产业升级,不断扩容中产人口。

而菲律宾,虽然经济指标漂亮,却在中产培育机制上相对薄弱,缺乏就业稳定性、财务安全感与社会流动通道。

一个国家可以容忍底层的贫困,也能接受顶层的富裕。

但若中产整体失衡,社会将失去信心与稳定的支点。

经济向上,不等于生活向好。

而中产,不该是被遗忘的夹层。
了解更多请搜索: 菲经济 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