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论坛好贴
菲律宾魔棍:街头棍影里的百年传承!学几招魔棍傍身!



夜晚的马尼拉街头,昏黄路灯下,两人对峙。一个是持刀劫匪,另一个是瘦小摊贩。大叔没有逃,反手摸出两根短棍,“啪”地敲在一起。

劫匪愣了一下,大叔已挥棍迎上。木棍上下翻飞,带出呼呼风声。劫匪刀锋连劈,却被大叔巧妙格挡。只听啪!又是一声脆响,短棍正中劫匪手腕,刀当啷落地。大叔趁势扫腿,劫匪惨叫着仰倒在地。

这两根节节分明、盘成黄绿色的滕棍,叫菲律宾魔棍(Kali、Eskrima 或 Arnis)。一套源于街头、却可追溯至战场的武艺。

在电影《死亡游戏》里,李小龙和菲律宾武术大师丹尼·伊诺山度(Dan Inosanto),上演了经典短棍对决。



菲律宾魔棍的起源可追溯到殖民前的部族战争。据传1521年,土著首领拉普拉普用长矛和尖木棍击杀了入侵的航海家麦哲伦。

没听过拉普拉普这个名字?

宿务省拉普拉普市(Lapu Lapu)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此后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殖民者为防止民间造反,禁止土著持有和习练刀剑。锋利兵刃既然碰不得,菲律宾人就退而求其次,用藤条木棍代替刀剑练武。

据传,他们把舞蹈和戏剧融入武术训练,夜晚围着篝火舞动短棍,或在宗教戏剧的假战斗场面中切磋技艺。就这样,棍术在民间秘密传承下来。

在长期的演变中,菲律宾魔棍融汇了多元的元素。西班牙殖民者传来的剑术招法,本地的刀术棍法,以及马来群岛的武术,都在其中碰撞交融。

因此魔棍很多术语沿用西班牙语,比如Eskrima一词就源自西语的esgrima,是击剑的意思。

以数字编号攻击角度的教学法,也是欧洲剑术残留的影子。

可以说,菲律宾魔棍是在殖民压迫下野火般蔓延,又吸收百家之长,最终形成的一套独特武艺。

走进现代魔棍的训练场,耳边先是“哒哒哒”的藤棍撞击声。学

员两两对练,一人攻、一人守,按照固定节奏出招拆招,棍影快得令人眼花缭乱。这就是魔棍基础功——单棍和双棍的攻防练习。

与大多数武术先练拳脚再练兵器不同,魔棍恰恰相反,一入门就先教你舞兵器。

新手第一天就握着短棍学招式,之后才逐步练习赤手空拳的技巧。

这种训练顺序让学徒很快具备实战能力,毕竟手里有武器,胆气和威力都更足。



魔棍不仅包括短棍、双棍,还涵盖短刀、长刀与徒手格斗。许多动作可兵可空,棍法即擒拿,灵活实用。

一套动作,手里有棍是招,空手也能化作擒拿。

魔棍还特别强调攻击对方武器或持武器的手,以最快速度让敌人缴械投降。

这种“不跟你硬拼蛮力,只精准打要害”的逻辑,练的就是以巧制胜、一击制敌。

现代魔棍教学也非常注重安全。训练时多用包胶藤棍,实战对练则全身护具齐上阵。正因保障措施完善,不少女性也开始加入练习。

女性学员通过魔棍各种巧技巧法,往往可以弥补力量不足的劣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老少皆宜,包容性极强。



2009年,菲律宾政府将 Arnis 定为国家武术和体育项目。

如今魔棍进入菲律宾学校课堂,国内外比赛也蓬勃兴起,统一规则和护具让对抗变得安全且观赏性十足。在世界各地,也有人创办魔棍训练班并筹备赛事推广。

菲律宾魔棍因其实用性在全球受到青睐。许多国家的军警将其纳入格斗训练,美国陆军的近身战课程就吸收了Kali技巧。
据说俄罗斯特种部队也训练这种短棍术。对警方而言,魔棍简洁有效的招法能提升警棍战斗的效率。
对于普通人,魔棍更是一套实用的自卫体系。许多女子防身课程引入魔棍技术,小个子通过巧劲和技巧同样可以放倒壮汉。

魔棍理论可以以物代棍:雨伞、拐杖、球拍、圆珠笔,甚至卷起的杂志,都能瞬间变成手中的武器。

只要学过几招魔棍法,关键时刻抄起顺手的家伙,就能给对手迎头痛击。



有人说:刀剑时代都结束了,练棍术还有啥用?

但现实是冷兵器从未走远,只是换种形式潜伏在我们身边。

菲律宾魔棍正契合了这个动荡年代的需求:不依赖身材,不靠蛮力,只要手中有棍或任意趁手之物,再加上娴熟技巧,就能保护自己周全。

想象一下,一个弱女子深夜独行遇袭,赤手空拳或许无力招架,但如果她手里有把伞,并懂得魔棍招式,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

魔棍体现的是技巧战胜力量的哲学。



这套源自乱世的格斗术没有花哨动作、没有多余花架子,只有挡开这一刀、打掉那只手的务实打法。

它从古至今扮演着以弱制强的角色。当世道不太平、人们缺乏安全感时,这低调的小短棍总会重新流行,给人一剂强心针。

在这个治安堪忧的时代,学几招魔棍傍身,也许真能在危急关头派上用场。

了解更多请搜索: Arnis 菲律宾魔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