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论坛好贴
菲律宾华文教育:掌声背后的冷思考,事关你我下一代



菲华商联总会主办的“菲马华教论坛”落下帷幕,这场汇聚两国教育精英的论坛,无疑是菲律宾华社的一场盛会。论坛以“借鉴马来西亚经验”为核心,探讨华校课程升级、资金筹募、师资培养等议题,其初衷值得肯定。商总理事长施东方博士直言“华教面临文化断层的严峻挑战”,而马方代表分享的社团协作与教育体系经验,亦为菲华社群提供了宝贵的他山之石。

然而,当论坛嘉宾名单被华社领袖、校董与学者占据时,真正决定华教存续的两大群体——一线华文教师与学生,却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菲律宾华社针对华文教育投入的资源是否与需求存在错位? 今天,笔者也来分享一下浅见。

资源投入的“最后一公里”

华文教育的关键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角是教师与学生。论坛虽提及“师资培养”,却未呈现一线教师的真实困境:薪资微薄导致人才流失、本土化教材与教学法的脱节、跨文化课堂管理的挑战。有位担任了多年华文教师的朋友曾向笔者坦言:“我喜欢教学,我喜欢孩子,可是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没办法养家。“ 若忽视基层诉求,再宏大的战略也难逃“纸上谈兵”。一线华文老师有什么样的诉求? 学生们如何看到华文教育? 是负担,还是兴趣? 跳过两位主角, 华社投入再大量的金钱,都是枉然。

幕后的关键人物

家长是华教生态的“隐形决策者”。在菲律宾人都想学习中文的当下, 却有不少华裔家长宁愿把自己孩子送去华校之外的学校。这是否也和他们幼时的经历有关呢?(又回到前一个点,学生的感受。)他们自身的华文学习经历让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次经历吗? 如何扭转这种心态呢?或许需从两方面破局:

经济价值强化:推动“华语+职业技能”模式(如商务汉语、旅游中文),将语言优势与就业事业直接挂钩;

情感纽带重建:通过一些文化项目如祖辈口述史,让家长意识到华语不仅是工具,更是家族记忆的载体。

“中国寻根”得从菲律宾开始

华社一直有“中国寻根”的项目,投入也相当给力,但却忽略了菲律宾华人三百年的本土奋斗史。我们的孩子或许熟知长城与故宫,却对“甲必丹”陈谦善创办中西学院的筚路蓝缕、二战期间华裔游击队的抗敌事迹一无所知。这种历史记忆的断层,导致文化认同沦为“空中楼阁”。先了解本地华人父辈,才能更好地了解父辈的祖地。文化有了连接才能够激发孩子学习华文的内驱动力。

笔者以为,华社应打造“菲律宾华人专属叙事”。例如,将马尼拉王城内的华人遗迹、二战华裔英雄故事编入教材;联合本土学者开展“菲华口述史计划”,让学生采访家族长辈,书写自己的“南洋家史”。唯有先找到本地土壤里的近根,中华文化的“远根”才能焕发生机。

菲律宾华文教育,事关你我下一代,是一步步丢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变成彻底的华姓菲律宾人;还是贯通中西文化,连接中菲, 在接下来的大争之世保持一份自己独有的竞争力。孩子的未来,在于你我今天的作为。



菲律宾华文教育变得更好。

菲律宾华文教育:需要你我共筑的文化长城(柯强)

当马尼拉老侨胞颤抖的手翻开泛黄的《千字文》,当华裔少年用流利的中英双语解说人工智能项目,菲律宾华社六百年的文化根脉,正呼唤着全民族的守护与革新。振兴华文教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族群存续的必答题——它需要每一位华人的双手托举。  

文明传承从不是独行之路。马尼拉侨中学院的家长义工团,十年如一日组织“方言故事会”;宿务华商将企业利润的5%定向捐赠华校数字化改造;年轻校友用短视频平台发起“每日一句闽南话”挑战,吸引十万华人参与。这些微光汇聚成炬,证明:文化火种的延续,始于每人点滴付出。  

今日华教需打破传统边界。与其哀叹“华裔子弟不识繁体字”,不如将书法课融入平面设计教学;与其焦虑传统文化断层,不如让《论语》智慧指导商业实践。大马尼拉已有华校开辟“中菲文化创客空间”,学生用3D打印重现红溪礼示古庙,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侨批档案。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正等待更多华人注入智慧与资源。  

这项事业亟需全民行动力。老侨领捐出祖宅改建教师培训中心,是中流砥柱的担当;中生代企业家组建“华教创投联盟”,是开拓者的胆识;Z世代用代码编写华文教育APP,是新生代的责任。从百万富翁到市井小民,从祠堂宗亲会到科技新贵,每个群体都能找到奉献坐标——或捐资助力硬件升级,或贡献专长开发课程,甚至每周腾出两小时辅导华语。  

六百年前,华人先祖乘帆船跨越重洋;今日,我们要以教育为舟,载文明驶向未来。当华文课堂传出AI诵读唐诗的电子音,当学生用无人机航拍记录华人义山古迹,这便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恳请全菲华人放下“独善其身”的顾虑,共筑这条文化长城——因为今日你我浇灌的每一滴心血,都将化作明日族群昂首世界的脊梁!与时俱进是华社的未来可期,因循守旧已经予以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期待华社改变观念,因应时代变革之趋势。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根本问题

最近,菲律宾华社又掀起了关注华文教育的热潮,菲华作家在报纸上撰文讨论华教问题,热心华教人士在微信群里面提出建议,菲华网还专门制作了“菲律宾华语调查视频”。笔者看了一下,还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和建议,比如师资不足、华校资金不足、生源流失、华校和家长不重视中文……最终的结论还是希望华社能够多出钱,华校要多教中文,家长在平时要多跟小孩说中文。

对此,笔者认为这些结论还只是流于表面。笔者以前曾经说过,“指责华社、华校、家长不重视中文”的言论是错误的,菲律宾华文教育存在的125年间,菲律宾政府没有给过一分钱的补助,如果没有菲律宾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菲律宾华文教育是不可能支撑到今天的。对于教育和教学,菲律宾华社、华教、华校不仅自己开展探索和研究,而且请了非常多的海内外专家一起研究。可是,为什么从1973年“教育菲化案”实施后,菲律宾华文教育一直维持在一个“低迷”的状态?

1973年“教育菲化案”规定华校每天最多只能上两个小时的中文课。按理来说,每天两个小时的中文课勉强够学生来学习中文,但是学生每天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英文和菲语。现在中小学的主要课程为英文、科学、数学、菲语、公民,前三种用英语教学,后两种用菲语教学;学生从早上七点到学校,要到下午两点才能上完非中文课程,用时8个小时。两点过后,学生才能开始学习中文。除了中国城附近的部份华校,很多华校的小学生在三点或者三点半就放学了,原因是回家路途遥远、治安不好等问题。所以小学生每天只能学一个小时的中文,这样学生学习英文、菲语、中文的比例可以算作5:3:1。

虽然菲律宾教育部规定不能留家庭作业,但是允许英文老师布置手工作业,只有中文老师乖乖地连写字作业都不敢布置。学生为了完成手工作业,不得不请教老师、从网上查找资料,再加上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由菲律宾佣人照顾,父母做完生意回家估计也就能跟小孩说上一个小时的闽南话。这样学生每天接触到英文、菲语、中文、闽南话的比例就成了10:4:1:1。所以华人小孩养成了用英文交流的习惯,从而形成了“英文思维”。

综上所述,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政治化”,是西方殖民者代理人有组织、有计划的“限华、绝华教育方针”所致。





了解更多请搜索: 华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