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论坛好贴
铁丝网后的菲律宾,拆成一支烟的国家!sari-sari store家庭式小杂货店



Sari-sari在他加禄语(Tagalog)中意思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sari-sari store,也就是家庭式小杂货店,在菲律宾,其数量远远超过便利店、药妆店与银行的总和。

它既不是商业空间,也不是家庭空间,而是卡在两者之间的一块小缝隙。

很多人从来没认真看过这块缝隙里到底装着什么,只知道走几步就能买到香烟、酱油、话费。

但如果把sari-sari store视为一个国家的微型经济单位,它的运作逻辑,和它所映照的社会结构,远比想象中复杂。

典型的sari-sari store并不大,大多嵌在一间普通民宅的正面,面积可能只有一张书桌大小。

窗户被封成柜台,外面装上铁丝网或塑料帘子,里面堆着挂绳吊起的即溶咖啡包、小袋洗衣粉、单支香烟、一罐色彩缤纷的糖果。

贵一点的商品,罐头、酱油、泡面、婴儿奶粉等,通常被摆在玻璃柜里或挂在天花板横杆上。

买东西的流程很简单:站在店口喊,老板、充个话费(Boss!”或“Pa-load!),里面的人会从后方厨房、沙发、甚至卧床处探出头来。

大多数 sari-sari 由家庭主妇经营,她们不离开家、不用请人,孩子在旁边写作业或睡觉。柜台边一张塑料椅,她一坐下就是一整天。

商品利润不高。一包 Pancit canton(炒面)卖15-16披索,进货价12;香烟一支利2-3披索;手机话费卖12披索,平台抽成后赚3披索不到。

即便如此,每天流水能维持一家人基本的吃饭开支,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sari-sari store 的本质并不是便利,在价格、选择、服务上,它都无法和便利店竞争。

但它贴合的是另一种逻辑:不稳定收入下的碎片支付能力。

在大多数菲律宾家庭,工资不按月结算,很多是周薪,日薪、计件或靠小额打工维持。

而且,收入就那么点,根本剩不了几个钱。

结果就是,现金有,但不多;东西要买,但不能囤。

sari-sari store 就运作在这个节奏里:

你可以买一勺咖啡粉而不是一整包;

可以只买一支香烟、一小袋辣椒、一小块洗洁精;

它解决的不是物资获取效率,而是现金周转焦虑。

这类交易在7-Eleven是不会发生的。便利店的商品最小单位是一整袋,一整瓶,一整包。

而 sari-sari 则在单位之前,拆出了一个,穷人可接受的份额。



除了现金流小,sari-sari 更独特的,是它的赊账系统。

大多数熟客可以赊账。方式也很简单——说一句mamaya na lang ha?(等一下再给)或petsa de peligro na eh(月底快没钱了),老板娘会点点头,在一个皱巴巴的笔记本上记下金额与名字。

有人每天还,有人两周一还,有人一声不吭消失三个月。

没有利息,没有催收,靠的是熟人网络与长期关系。一个社区有多少信任,常常就看这家 sari-sari 的账本厚不厚。

此外,它也是信息节点。街坊八卦、选举传闻、葬礼消息,都会在柜台边传递。候选人拉票时会让 sari-sari 店挂上宣传布,或当成现金分发点。有些家庭还通过店家代收 remittance(海外汇款)或Gcsh转账。

但是,在菲律宾,借钱容易要债难啊。

所以,sari-sari陷入了一个困境:

不给赊吧,没钱买;给赊吧,不还钱。



过去十年,大型连锁便利店进入菲律宾各地,尤其在城市主街道。有人预言 sari-sari 会逐渐被取代,但这件事并没有发生,也不会发生。

一方面,连锁便利店覆盖面有限,也不会去狭窄巷弄。

另一方面,底层居民的消费习惯仍建立在碎现支付与赊账信用之上,而这恰恰是正规零售系统无法容纳的部分。

sari-sari 店主也在调整。有的在脸书群组上下单批货,用 Shopee/Lazada 补充进货渠道。

有的兼做手机维修、打印文件、卖炸香蕉;年轻一代有的把柜台改成咖啡摊,保留原来那套拆分卖货逻辑。

但趋势也是现实的。很多年轻人不愿再开 sari-sari,嫌赚得少、太辛苦、社交负担大。有些社区旧店主年老去世后,柜台就关上再没打开。

取而代之的是铁门、告示牌、房东贴出的出租中。



在菲律宾的中低级居民区,都肯定会有好几家sari-sari store。

它从来不是谁的梦想,但是成千上万个家庭在不稳定的城市节奏里,自建的一套应对系统。

不快,不大,不系统,但够用,够撑过今天。
了解更多请搜索: Sari-sari 杂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