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袁公辞世万众齐哀,“杂交水稻之父”之称定于马尼拉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李纯)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离世,享年91岁。惊闻噩耗,中国网络溢满悲痛,网民纷纷留言缅怀,悼念“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长期致力于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长居世界领先水平。他还多次赴外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为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一如有网友所言:“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在袁隆平离世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不少民众自发前往,在院门前留下悼念花束。不知何人送来三束水稻,禾苗青青,于一片黄白之间格外显眼。同在现场的网友“浪里赤条小粗林”说道:“稻子还带着泥、有着土地的味道。这是他留给人民的馈赠,也是人民为他饯行的礼物。”

另有一段文字在网上流传甚广:“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有个禾下乘凉梦的老人,禾下睡着了。我好像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缅怀之中,更多是人们对这位“稻田守望者”的感激与敬意。

网友“纯白太空”表示,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从小就没有经过饥荒的苦,但是我们从小就知道,我们能每天吃上充足的米饭,都要感谢袁隆平老先生。

“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网友“谷鸟衔枝来”在悼文中写道:“他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脚注。”

据中新社记者观察,当日微博热搜榜近一半话题与袁隆平逝世相关,且热度居高不下。截至22日21时30分,仅话题“袁隆平逝世”阅读量就已超过47亿,参与讨论近1100万条。



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不仅使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远离饥饿作出了巨大贡献。湖南农业大学22日发文称,杂交水稻目前已在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曾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这是粮食的重要性。”“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毕生的追求,也令他在国际上广受赞誉。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指出,“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亦在社交平台发文悼曰:“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有网络评论指出,珍惜每一粒米、绝不浪费粮食,是对袁老最好的告慰。网友“布丁脱机ing”也表示:“今天都没有剩饭。袁爷爷,一路走好!”留言下方则是一张图画,画中老者正跪在地上检查一束稻苗,背后则是由一丛丛金色稻穗组成的天使翅膀。

悲痛之余,不少网民表达了要继承袁老遗志,继续奋力向前的心声。网友“是成泠呢”写道,“开杂交水稻之路,奠人民温饱之基,将盐田变稻田,以凡胎肉体,筑就百世之功,以粒粒香米,撑起大国饭碗。袁老走好,吾辈继续向前”。

袁隆平曾开玩笑说:“我的米可以喂胖你们,但我自己不能胖。”这位自称“90后”“有偶像包袱”的顶级科学家是当代中国青年群体中颇具人气的“梗王”。不少年轻人都在关注着这位富有人格魅力的“魔稻祖师”。

2019年9月,袁隆平参加了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并致辞。彼时曾有参加典礼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正确追星,从我做起。袁老才是值得我们新一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如今先人已去,有湖南农大学子在微信悼念文章下留言表示,要将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作为自己的梦,为了实现这两个梦而拼搏努力。

袁隆平一生为“两个梦想”奋斗

“杂交水稻之父”之称定于马尼拉

【中新社长沙5月22日电】(记者 白祖偕 邓霞 刘双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自称“90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都在为其广为人知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不懈奋斗。

1930年出生于北平(北京的旧称)的袁隆平,年少时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动荡的生活令他在心里埋下奋发图强的种子。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看到农村的贫穷落后,我是有点雄心壮志的,想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

当时人们普遍吃不饱的局面,让身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袁隆平感到自责,并深切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的含义,这也让其“改造农村”的志向有了明确目标: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袁隆平自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从此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持续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作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发言,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

1996年,原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也于2020年在湖南衡南县突破1500公斤。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践行者,袁隆平曾回忆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让“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科研经费逐年增多;同时,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育种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让大家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质量、吃出健康。

为此,由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2017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是其真实梦境——他和助手坐在扫帚那么长的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后者则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在袁隆平看来,发展杂交稻将会有效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1979年,袁隆平应邀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其题目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这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成果首次向国际社会公开。会议上,各国专家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3年后,当袁隆平再次来到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时,第一次听到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当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对与会代表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曾说,他理解的“之父”是“创始者”的意思,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既欣慰鼓舞,又很有压力,“给你这么一个荣誉,你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继续努力”。从1979年首次“走出”中国,杂交水稻现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达800万公顷。

亿亩荒滩变良田,是袁隆平的又一个心愿。中国约有1亿公顷(15亿亩)盐碱地,其中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按照保守估计未来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年增产粮食数百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2020年,由袁隆平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全国示范种植海水稻面积扩展到10万亩,平均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突破800公斤。

“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袁隆平曾向年轻人分享自己科研成功的“八字秘诀”。他说,年轻人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两个梦想成真”。
 
近年来,中新社记者曾多次在长沙采访袁隆平,他每次都表示要向更高产的育种目标进军;祗要身体允许或没有出差,他每天还要去试验田看一看,“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了解更多请搜索: 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