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菲中海洋智库就南海治理举行对话

【菲律宾世界日报专讯】

8月28日,菲中两国海洋智库就海洋治理与海洋合作举行了一场在线对话。活动由中国南海研究院、菲律宾中华研究学会、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菲双方约20位专家学者参与对话。



中国南海研究院吴士存院长分析当前南海形势,展望中菲关系未来发展后,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中菲应保持双边磋商机制;二是中菲继续推进海上合作,特别是海上执法和油气开发合作;三是中菲双方应遵守习近平主席和杜特尔特总统达成的共识,即两国最终解决南海问题不应以所谓“仲裁裁决”为基础。

积极促成本次对话的菲律宾中华研究学会(PACS),长期致力于维持菲中民间接触和学术交流。会长罗梅尔·班乐义认为,本次民间智库对话属于“二轨外交”,“虽然它是非官方的,但它有助于官方通过非政府机制进行探讨,寻找解决国家间问题的有效方法。”

班乐义认为,在“后疫情”和“后杜特尔特”时期,菲中两国将继续面临南海争议的持续挑战。南海问题是菲中间存在的重大政治分歧,但并非不可调和,实际上是可管理的。南海问题将决定菲中关系的成败,这取决于两国如何处理政治分歧。如果菲中双方不能找到共同立场进行果断合作,南海局势可能会破坏菲中关系。要避免这种严峻局面,菲中两国确实需要加倍努力,坚定地寻找合作的共同点。他认为,实现南海具体领域合作,是推动菲中关系发展的途径之一。

2002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明确推动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海上航行和通信安全;海上搜救行动;打击包括国际恐怖主义在内的跨国犯罪等领域合作。

班乐义认为,菲中可首先双边落实《宣言》,加强两国具体领域合作。为此,菲中两国可以继续保持在南海的双边磋商机制,保持两国合作势头,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同时,在即将于2022年完成的“南海行为准则”谈判中,为中国-东盟在南海的合作注入动力。
  
当天,双方学者还就南海渔业合作、油气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等领域合作进行了对话。

菲律宾德拉萨大学(De La Salle)大学生物系教授CARMEN ABLAN LAGMAN博士介绍,南海地区为世界提供的食物比加勒比海多十倍。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惊人地减少。她强调,迫切需要建立区域渔业管理机制解决这些问题。

菲律宾前能源部长Raphael Lotilla教授,现菲律宾智库“亚太进步之路”( The Asia-Pacific Pathways to Progress)主席、菲律宾发展研究所(PIDS)理事。他认为,南海周边各国共同签署一份不再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环境的宣言,有助于打破信任的鸿沟。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教授雷筱璐,从法律方面分析中菲如何就共同开发南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达成共识。她强调,推动共同开发的关键是如何做到“不损害两国在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方面的各自立场”。

对话主持人之一,首届“中菲相知奖”获得者、菲律宾中华研究学会创会会长洪玉华总结说,所有对话者都认为,中菲共同推动南海合作与发展是理想的、必要的和可行的,但要克服许多困难,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


了解更多请搜索: 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