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菲华快讯
中国科研人员在菲地下河发现新物种“无眼鱼”

中国科研人员在菲地下河发现新物种“无眼鱼”

  【菲律宾世界日报专讯】据“中央社”报道,中国台湾省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师生与国际团队发现新物种“无眼鱼”,这些鱼生活在几乎无光洞穴中,团队命名为“豆眼鳍尾鯙”发表于国际期刊,也获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报导。据研究团队表示,这些鱼是生活在几乎无光洞穴里的鱼类,鱼的眼睛极小,部分个体甚至没有眼睛,今年3月正式发表为新物种,因其具有如豆子般的小眼睛,命名为“豆眼鳍尾鯙”并发表于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期刊。

  中山大学5月29日发布新闻稿指出,海科系教授廖德裕、博士生黄文谦及新加坡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陈旭辉合组研究团队,发现生活在澳洲圣诞岛与菲律宾邦劳岛海下水蚀洞(anchialine caves)中的一种咖啡色小型鯙科鱼类(即裸胸鯙)。

  中山大学表示,大多数人对黑暗多少存有恐惧,却有一群生物拥抱黑暗,住进暗无天日的洞穴中,其中包括鱼类;洞穴鱼类在适应少光或无光环境的同时,身体也产生了相对应改变,其中一项便是眼睛退化或完全消失。

  研究团队指出,豆眼鳍尾鯙是第一种已知在海下水蚀洞栖息的鯙科鱼类;一般裸胸鯙多被认为是海洋性鱼类,只有极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或汽水域,豆眼鳍尾鯙则罕见地在洞穴中的淡水层被陷阱捕获,但暂时无法确定其是否真的栖息于纯淡水,抑或从洞穴下层海水寻饵料味道游至淡水中。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师生与国际团队发现新物种“无眼鱼”,团队命名为“豆眼鳍尾鯙”。

  廖德裕表示,豆眼鳍尾鯙最大体长约40公分,主要鉴别特征是比例极小的眼睛,这种眼睛极小、甚至没有眼睛的海水鱼类极为少见;这次发现的9尾鱼类样本中,有2尾的左侧眼睛已经完全消失,比例极小、甚至消失的眼睛,暗示着豆眼鳍尾鯙可能正处在适应无光环境的演化过程中。

  为深入了解洞穴鱼类的组成、适应与演化,团队在今年5月至菲律宾巴拉望著名的公主港地下河国家公园调查;此国家公园拥有发达的石灰岩洞穴,以及世界最长的地下河川,于地表下蜿蜒曲折流经8.2公里后汇入南海。



研究团队为深入研究,5月前往菲律宾巴拉望省公主港地下河国家公园调查,团队搭乘人力船从地下河洞穴入口进入地下河。

  团队乘坐人力小船进入完全黑暗的地下河,逆流而上设置诱饵陷阱调查当地鱼类与其他水生生物,团队意外发现其他种类的裸胸鯙与鱼类,人类对于洞穴生态系的了解尚浅,值得持续深入研究;目前团队深度分析此次采样结果,近期发将表于国际期刊。

菲律宾世界日报


了解更多请搜索: 菲新闻